编后

2010年美国中期选举已落下帷幕。本期“热点透视”刊发一组文章,对选举结果及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
张业亮的文章指出,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一次胜利。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的选民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是民主党失利的主要原因。共和党控制众议院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
周琪和王欢认为,此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加剧了两党政治立场的极端化,增强了共和党的政治影响力,并将因选民态度的变化、国会及其委员会领导人的变动而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以及2012年大选产生重要影响。
梅仁毅和杨强分析了奥巴马施政的得失和此次中期选举反映出的问题,他们指出,美国人文化中的恐惧感在此次中期选举中被人利用,这种恐惧感不会因为选举已过而消失,它将对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持续的影响。
李庆四对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华政策走向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虽然两党分别执掌白宫和国会给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的决策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但中期选举后的政治格局对中美关系的影响,不比中国崛起引起的美国对自身地位的危机感更大。
本期“专论”文章,分别涉及美国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奥巴马对伊政策的调整、《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补充收入保障计划和冷战时期美国的反共意识形态等问题。
徐彤武的文章认为,作为美国公民社会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国际性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同美国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科技革命,以及后冷战时期的世界政治密切相关。这类组织的国际能量与影响力巨大,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理想渠道,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21世纪美国外交与国家安全战略所必需的基础性因素。
崔荣伟的文章认为,导致《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至今仍未交付美国国会表决的关键原因是民主党人竭力推行“新贸易政策”。
刘会军的文章从权力理论的角度指出,奥巴马政府调整美国对伊斯兰世界及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问题上的外交战略,所谋求的是以限制运用美国的权力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孙守纪和齐传钧的文章对美国非缴费型福利制度中最大的现金福利计划——补充收入保障计划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这项被称为“社会安全网”的计划所提供的担保收入较低、老年受益人口逐年下降、领取率较低,因此该计划的减贫效果并不显著。
张杨的文章指出,“自由委员会”提案是冷战前期美国社会极端反共思潮的副产品。这一提案的出现表明美国社会在冷战尖锐对峙时期对“思想控制”的普遍宽容。
在“书评·文评”栏目中,袁征的文章评介了201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政治:新资料、新方法和实地考察的新策略》一书,该书汇集了美国学界关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最新成果。
时值岁末,新年将至。2011年是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本刊将以“回顾与展望”为题,刊载系列文章,回顾30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欢迎读者、作者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