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奥巴马执政以来,气候变化、能源安全、金融危机成为中美关系的新议题。

  本期“热点透视”栏目中,美国学者李侃如分析并展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中美双方目前知道如何处理一系列广泛问题才能不损害总体关系,但仍对对方的长期意图存有疑虑;未来最关键的全球问题如经济危机、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将促使中美两国进行更多的磋商与合作,从而可以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并帮助减少相互之间的疑虑。

    李海东分析了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论述了气候变化在美国从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历程。他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在美国政策议程中经历了从边缘向中心移动的过程,现已被美国当作21世纪国际安全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议题之一。

  黄卫平和胡玫就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失衡加剧,世界贸易、金融、要素、产业及协调等格局将面临调整;虽然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抬头,但不会泛滥成灾。

    李云林通过考察美国金融系统风险及过度负债和过度证券化的特征,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他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债务和住房债务大幅增长,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近十多年来,资产和抵押的证券化快速扩张,由于其过程缺乏透明性,加之虚假的信用评级,造成了信用风险增大,由此引发流动性风险及资产风险,最终形成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在本期“专论”中,韩铁考察了历史上美国法律对劳工自由的限制,在此基础上他对将19世纪的美国视为“自由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并不是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的典型,而是处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科层制大企业还未出现、国家干预仍以分权化和普通法为基础的前现代资本主义时代。

  潘亚玲以阿裔美国人为例,论述了族裔游说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她认为,阿裔美国人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种消极游说的策略;九一一事件为他们的游说带来了新的困境;如何团结不同派别的阿裔美国人以实现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对他们来说将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胡菁菁论述了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前主席赫尔姆斯在后冷战时期美国调整对联合国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赫尔姆斯对问题的产生、激化和解决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凭借自身特权,通过一系列舆论、立法和外交努力,最终取得了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取得的成果。

  王雯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了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的原因。她认为,美国公益基金会兴盛的思想源泉植根于美国社会文化传统中的公益慈善观念;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健全的法治体系维护了公益基金会的独立实体地位,并将其置于政府管理与公众舆论监督之下,为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