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本期的专论文章分别对布什主义与美国新保守主义、美国的司法审查、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以及九一一后美国的公共外交等问题进行研讨。
周琪女士的文章分析了布什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共生关系。她认为,九一一恐怖主义袭击使布什接受了新保守主义,而新保守主义者则通过布什政府中的鹰派联盟来影响其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理念所存在的问题最终导致"布什主义"破产。
任东来先生的文章探讨了美国司法审查的历史逻辑。他认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表明,貌似中立的联邦最高法院及其大法官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时代潮流的影响和政治势力的干预;司法审查所具有的反民主、反多数的难题只有在美国独特的联邦制和选举政治的制度框架内才能得以解释。
王晓德先生的文章考察了美国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及影响。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已居于支配地位。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很快向外蔓延,欧洲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对本土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但它们没有被"美国化",而是从美国消费文化中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成分。
于群先生的文章考察了冷战初期美国心理战略委员会主持的"学说宣传项目",揭示了美国社会科学界曾介入美国政府冷战决策的事实,并对美国心理冷战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他认为,冷战开始后,美国冷战政策制定者特别是心理冷战政策制定者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在冷战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由于社会科学的介入,美国的心理冷战战略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仇朝兵先生的文章对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印尼推行的公共外交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美国在印尼推行公共外交,主要是出于九一一事件后反恐的需要,意在消解印尼民众的反美情绪,改善美国的形象;但随着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印尼的公共外交又被注入更多的地缘政治因素。
张植荣先生以美国国会的"涉藏联线"为例,分析了美国国会涉华联线体制建立的背景及其在对华决策中的影响。
李剑鸣先生的文章对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中的成就和不足进行回顾和总结,他指出了目前我国研究者涉猎较少或未曾涉及的研究课题。
本刊自今年改版以来,新的装帧设计和版面得到了读者们的好评。我们感谢读者对本刊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充实内容,刊登更多的高质量文章,继续提升编校质量,才能不负读者厚望。
我们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