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

 

 

  近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再次出现波折。五角大楼7月19日出台的《中国军力报告》,引发了美国学术界、政界关于中国军力发展、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以及美国对华战略问题的讨论。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甚嚣尘上。

 

    本期专论中,朱锋对美国出现的“中国威胁论”的由来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 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 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

 

门洪华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范式转移的角度对当前的世界转型及美国霸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权力转移既给予美国独占鳌头的机会,也埋下了美国相对衰落的根源;问题转移赋予了美国巨大的塑造空间,也给美国霸权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韩铁以翔实的史料,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美国法院遭遇的挑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环境保护遭到如此严峻的挑战,真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环境保护主义的权利观。这种权利观所要保护的是自然界的权利,因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大自然不只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也应该有她自己的权利。

 

高祖贵对美国在中亚、中东、南亚和东南亚构成的“动荡弧”地带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个地带既是美国实现和维护全球霸权的“支轴”,也是美国为确保自身能源需求所试图控制的地区,更是消除“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和美国所要改造的地区。

 

  付宇对九一一以后美日、美德同盟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经历、国际环境和国内政治因素,最终导致日、德两国对西方同盟体系采取不同的政策。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西方同盟体系必将进一步分化,美国的霸权也决非没有界限。

 

  李韬对慈善基金会兴盛于美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与美国独特的历史、宗教、文化、社会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慈善基金会作为美国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行为体,对美国内政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张杨在综合运用美国解密文件的基础上,对冷战期间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冷战期间,美国决策者制定空间政策的前提是根源于“过度威胁预期”和“记忆恐惧”的知觉错误,结果导致决策过程中“非逻辑性”和“过度防御心理”的产生。

 

  本期书评栏目所载张树彬的文章指出了《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中所存在的错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