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巡礼

 

  《美国文化的新边疆:冷战时期的和平队研究》刘国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全书约26万字。

 

  作者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本书着重对美国和平队出现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平队与第三世界、和平队与冷战、和平队的功能与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和平队是美国文化的产物,也是美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队的功能有两面性:它既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又促进了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跨文化交流。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丛书之一。

 

 

 

  《一口气读完美国史》杨会军著。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除引言、后记外,全书分为56小节,20万字。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编辑部副主任,《商业评论》月刊编辑。本书是一部综述性的简明通史,内容贯穿古今,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对美国历史进行了全景扫描,勾勒出一幅脉络清晰、形象鲜活的美国历史剪影。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并配发300多幅历史图片,有一定的普及性。在介绍中外美国史学界学术观点的同时,本书对一些历史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江金岭 供稿)

 

 

 

  《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仇华飞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全书除绪论、附录外,共6章,约33.4万字。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本书论述了从1784年“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到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为止60年间的中美关系史。作者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和以往的重要学术成果,不仅对政府层面的中美关系进行探讨,而且论述了民间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对官方关系的影响,并就通商关系形成之前的中美关系、中美贸易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传教士在华活动与中美关系、美国在华领事及领事裁判权、顾盛使团来华与《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中美两国人民对对方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中美经济关系研究,1927~1937》仇华飞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全书约46.9万字。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本书基于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将1927年至1937年中美经济关系划分为4个部分进行研究:(1)修订商约与整理债务;(2)中美商务关系;(3)中美白银问题;(4)币制改革与中美货币协定。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关税自主、中美撤废领事裁判权谈判、修订《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美国处理在华债务等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美中贸易、美国对华投资及中美小麦、棉麦借款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世界经济会议与《白银协定》、美国白银政策与中国金融危机等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美、英、日与中国币制改革、陈光甫访美与中美签订货币协定等问题。

 

 

 

  《美国犹太人(1585-1990):一部历史》雅各·瑞德·马库斯著,杨波等译,徐新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除译本前言、中文本序、附录、参考书目和索引外,共15章,313页,约287万字。

 

  本书作者马库斯博士(1896~1995)是著名的美国犹太史学家,学术生涯长达75年,生前为美国希伯来联合学院教授、美国犹太档案馆创始人兼主任,被誉为“美国犹太历史学泰斗”。本书是马库斯博士将自己的四卷本巨著《合众国犹太人》浓缩而成的。全书分为5部分,以历史为线索,分别对殖民地时期、早期民族阶段、德国犹太人居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东欧犹太人的挑战”时期)和“当代世界的犹太人”等时期美国犹太人的历史做了细致的梳理。本书不仅有助于切实地感受美国犹太人的历史经历,深入了解其在美国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领域乃至国际犹太事务中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历史的认识。

 

(李鹏涛 供稿)

 

 

 

 

Stephen Dubner and Stephen Levitt, “What the Bagel Man Saw,”New York Times Magazine, June 6, 2004, pp.62~65.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保罗,他是一名为其同事送面包圈的经济学家。20年前,他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面包圈发放者。他把面包圈送到公司的办公室里,然后按照信用制度的操作方法,由买方一揽子付款。有意思的是,这份新工作使他成了一名经济分析家——他收集不断变动的数据,使自己能够研究白领犯罪现象——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学术界的问题。起初,他预计将有95%的支付率,但是发现90%或者更少的人付款才是最常见的情况。他的报告还显示:行政官员和高级雇员比低级雇员更爱骗人;雇员待遇优厚的公司不一定更有诚信;士气高涨的办公室往往比较有诚信;小公司的不支付率往往低于大公司的不支付率,这也许反映了城乡之间不同的犯罪率。

 

 

 

Robert Kaplan, “How We Would Fight China,” Atlantic Monthly, Vol. 295, No. 5, June 2005, pp.49~64.

 

  作者认为,中国崛起为一个全球军事大国将是美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突出的挑战,一场新冷战可能将持续几代人。尽管中国陆军和海军现在还远不是美军的对手,但中国正在加速军事现代化,中国军队扩展到太平洋只是时间问题。作者预计,中国将是比俄罗斯更难战胜的敌手,因为中国军队是“渴望竞争的学生,学得快的学习者”,而且中国是间接施加影响力的高手,如与别国建立商业联系,签订建设协定和贸易协定。他指出,美国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中心是以火奴鲁鲁为基地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它正在与环太平洋国家建立军事关系。作者认为,正如北约消除苏联威胁那样,建立俾斯麦式的盟国网,以阻止中国公开的军事行动,并把它纳入到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控制范围内,对美国来说至关重要。

 

 

 

Ernest R. May, “When Government Writes History,” New Republic, Vol. 232, No. 4714, May 23, 2005, pp.30~35.

 

  作者是九一一委员会的高级顾问。他在文章中叙述了九一一委员会起草报告的内情。他认为,九一一委员会报告的起草者们没有像以往的官方报告那样盖棺定论,而是力图撰写导致九一一袭击发生的诸多事件的经久不衰的历史。此外,起草委员会选择用历史叙述的方法撰写报告的另一目的是为了免受党派攻击。据本文作者披露,最后的定稿与原先拟定的大纲有三方面区别:原先计划开篇叙述基地组织的背景,定稿代之以对九一一事件的详细描述;把原先计划用六章篇幅撰写的建议压缩成论述未来反恐战略和组织方法的两章;增加了一章专门叙述情报机关2001年夏季发出的受袭警告。作者认为,这次集体撰写报告的弱点是,没有论述是否是美国的政策导致了九一一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个报告的用语“太平和了”——因为许多撰写者羞于严厉地批评他们即将返回工作的那些部门。

 

 

 

Robert Wa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ource of Disorder?”Foreign Service Journal, May 2005, pp.18~23.

 

  作者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于它对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影响的关注。作者指出,应该把中国的崛起放在一个适当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中国2004年1.65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美国的1/7,日本的1/3,大体与英国相当。况且,中国面临越来越艰巨的金融改革任务,还需要改组仍然占国民经济一半产值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短缺的限制。作者认为,尽管面临上述挑战,如果中国经济仍然持续增长,国际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为中国及其他发展中的经济体留有一席空间,符合国际社会的利益。作者指出,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共同体,将有助于确保中国在融入国际秩序的过程中进行所必需的调适,而不至于引起世界的动荡。

 

 

 

  “Oil In Troubled Waters,” Economist, Vol. 375, No. 8424, April 30, 2005, special insert.

 

  这篇对石油问题的综述讨论了石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它考察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及欧佩克实施的使人们难以预期石油价格的战略。文章指出,由于私营公司的石油储藏量持续减少,大石油公司将被国家石油公司所取代。竞争及技术革新仍将继续导致超过石油储藏量的消耗。许多石油老总已经不再把碳氢化合物看作21世纪惟一重要的燃料来源,这表明发展替代石油的其他能源的时代将早于人们预期的时间到来。

 

 

 

Bernard-Henri Levy, “Road Trip, Part II,” Atlantic Monthly, Vol. 295, No. 5, June 2005, pp.75~87.

 

  这是《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的后续文章,叙述了作者在美国西岸的旅行经历。作者从西雅图到圣迭戈,参观了赫斯特城堡、阿尔卡特拉兹岛、墨西哥边界及一个肥胖诊所等地方,从外国人特有的角度一路评述美国的社会与文化。他的敏锐观察揭穿了一些欧洲人普遍接受的论调:“也许我看得不够仔细,也许我走错了地方,但是在这里我确实没有看到比法国地方城镇有更多的胖子。”在文章中,他还列举了欧美之间的一些差别:例如,在欧洲,新移民到来时往往带着一种自己有权得到的感觉。而在美国,新移民并不想当然,他们认定美国是一个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赢得尊敬的地方。

 

(卢宁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