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

现今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及原因分析

 

王荣军

〔内容提要〕从官方的数据来看,90年代中期以后,7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中的美国贫富分化状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低收入者在收入和财富分配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稳中有升,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占人口极少数的最富裕者的收入和财富增速远超其他人群。本文认为,这两种趋势并不矛盾,均与经济繁荣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美国经济/收入/财富/经济增长/经济政策

美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或者说收入(Income)【注释】这里使用的是美国人口普查局官方的货币收入(Money Income)定义,包括被调查人、家庭(Family)或居民户(Households)所有的劳动收入(工资和自我雇佣收入)、所有的政府现金转移支付收入(失业保险金、困难家庭临时补助、社会保障收入)、退休金、伤残金、抚养金、租金、利息、红利,以及其他的货币收入。详见US Census Bureau, Current Population Reports, Money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 Sept., 2000, appendix A, A-1。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美人口普查局和国内税收署都进行收入分配状况统计,但它们的数据都存在缺陷。如人口普查局的收入数据不包括资本所得,且不包括1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故易低估最富裕者的收入。同时因不包括一些政府福利,它也低估低收入者的收入。参见Robert Rector和Rea S. Hederman的研究报告Income Inequality: How Census Data Misrepresent Income Distribution,September 1999 for the Heritage Foundation.国内税收署数据则因不包括不纳税的收入、政府的货币和实物资助而低估低收入者的收入。【注尾】和财富分配不平等加剧并不是一个新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关注,美国的民间学者和机构、官方机构,以及一些国际组织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不胜枚举。这些研究主要着眼于70年代末以来美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情况趋于恶化的长期趋势,以及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注释】这方面的成果众多,较著名的包括: Sheldon H. Danziger and Peter Gottschalk eds., Uneven Tides: Rising Inequality in America (N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3). Lawrence Mishel, Jared Bernstein, John Schmitt, 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 1996-1997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Armonk: M.E.Sharpe, Inc., 1997). Robert Frank, Winnertakeall Society.以及多国收入比较研究即“卢森堡收入研究”项目的大量研究报告,等等。【注尾】与这些主要进行长时段比较的研究不同,本文主要探讨的是90年代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以来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状况的发展及其原因。

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这一长时段里,美国贫富分化程度不断加剧的长期趋势十分明显,90年代经济的强劲增长也并未降低长期积累下来的不平等水平。但也要注意到,1993年以后,这一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使90年代美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对这些特点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美国贫富分化的程度和趋势,也有利于深入地理解其经济和社会后果。

 

一、美国90年代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基本状况

 

90年代美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大致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收入不平等的发展分成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前一阶段迅速扩大,后一阶段相对平稳。

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段、尤其是从70年代和90年代的数据比较来看,美国的经济不平等加剧程度非常严重。但是,据此认为90年代的经济不平等状况只呈现一种趋势即日益恶化却未免过于简单。如果对大多数研究引为原始数据基础的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70年代以来美国收入不平等状况的变化,可以划分成1979年到1993 年及1993年以后两个时期。在前一个时期,收入不平等迅速扩大;在后一个时期,这种扩大的速度明显放慢甚至停止。

美国民间研究机构经济政策研究所据人口普查局数据计算指出,整个80和9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一直在增长。从1979年到1998年,居民户收入基尼系数上升了10.7%。其中1979年至1989年,该系数上升6.5%,1989年至1998年,上升4.0%。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注释】按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定义,“家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而联结并居住在一起的一群人。而“居民户”包括居住在一个住宅单元内的所有人。【注尾】与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收入之比1979年为10.6,1989年为12.1,1998年时已达13.5,1979年至1998年间上升了27.5%。【注释】Jared Bernstein, Lawrence Mishel, and Chauna Brocht, “Any Way You Cut It: Income Inequality on the Rise Regardless of How It’s Measured,”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briefing paper, 2000. http://www.epinet.org/.【注尾】

从表1中人口普查局提供的数据来看,美国居民户收入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403上升至1999年的0.457,升幅约为13.4%。同期,收入最低的20%的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4.3%下降至3.6%,而收入最高的20%的人所占比例则从43.7%上升到了49.4%。不平等程度明显扩大。

但如果以1993年为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不平等程度的扩大主要发生在1993年以前,而1993年以后各组在总收入所占比例相当稳定,几乎没什么变化。【注释】从1993年起,美人口普查局进行“当前人口状况调查”时采用新的数据收集方法,可纳入统计的收入上限(即高于这一水平的收入不进入统计)提高,高收入者的在统计中反映出的收入也因而大大提高。这对中位数收入数字没什么影响,但对基尼系数和各收入组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有很大影响。这是1993年以后不平等指标大幅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1993年前与1993年后的数据实际上并不可比,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实际上升幅度也不像目前数据表面上显示的那么大。【注尾】这一时期的基尼系数也相当稳定,上下变动幅度最大不超过2%(从最低1995年的0.450升至最高1997年的0.459,见表1)。实际上,从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数据来看,收入不平等的趋势呈现出缓和的迹象:(1)居民户实际收入中位数不断上升,贫困率下降。居民户实际收入中位数1998年时是3.9744万美元,1999年时是4.0816万美元,是1967年以来的最高值,上升2.7%,实现连续五年增长。贫困率则从1998年的12.7%下降至1999年的11.8%,这是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注释】US Census Bureau, Money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 Sept., 2000,p.vii.【注尾】(2)私营部门工人实际小时工资回升。1986到1993年间,私营部门工人的实际小时工资一直呈下降趋势,而1993到1999年,则上升了7.4%。(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快于高收入群体。1998年到1999年,收入最高的20%的人收入增长了3.5%,而收入最低的20%的人增长4.4%。如果从1993年到1999年来看,前者的增长是14.2%,后者为15%。其中,原本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的收入增长最快。非洲裔美国人的实际中位数收入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7.7%(1999年比1993年增长239%),达2.791万美元。拉美裔的中位数收入则达3.0735万美元,相应的增长率分别是6.1%和16.5%。1993至1999年,单身母亲的就业率从56.8%上升至63.4%,其中位数收入相应增长了18%。【注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01,pp.188-191.【注尾】高收入组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在1977年到1989年间,这期间,最高的5%的居民户平均税后收入增长了33%。相形之下,1989至1999年,只增长了7%。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每三年一次的消费者财政状况调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也表明,1995年到1998年,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注释】SCF调查中的“家庭”概念与美人口普查局的不同,它包括一个“主要经济单位”(Primary Economic Unit,PEU指家庭中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个人或夫妇)和其他居住在一起的经济上依靠PEU的人,更接近于普查局的“居民户”概念。【注尾】的比例增加了近1/5,达33.8%,而年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比例则下降了约1/6,为12.6%(详见表2)。【注释】“Recent Changes in U.S. Family Finances,”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January 2000.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pubs/bulletin/2000/0100lead.pdf.【注尾】

表1 1980年至1999年居民户收入五等分组各组平均收入、在总收入中

所占比例、基尼系数(按1999年美元计算)

收入分配指标/年份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3

1990

1980

各组平均收入水平

最低的20%

9940

9427

9209

9127

9128

8546

9171

9075

第二个20%

24436

23802

22938

22401

22298

21509

22982

21901

第三个20%

40879

39828

38590

37680

37284

36055

37961

36047

第四个20%

63555

61597

59770

58317

57314

56032

57234

53075

最高的20%

135401

130346

127430

122655

119605

116739

111071

93225

各组在总收入中所占份额

最低的20%

3.6

3.6

3.6

3.7

3.7

3.6

3.9

4.3

第二个20%

8.9

9.0

8.9

9.0

9.1

9.0

9.6

10.3

第三个20%

14.9

15.0

15.0

15.1

15.2

15.1

15.9

16.3

第四个20%

23.2

23.2

23.2

23.3

23.3

23.5

24.0

24.9

最高的20%

49.4

49.2

49.4

49.0

48.7

48.9

46.6

43.7

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

0.457

0.456

0.459

0.455

0.450

0.454

0.428

0.403

资料来源: US Census Bureau, Money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 Sept., 2000, p. xii.

表2 1995年、1998年各收入组家庭在总数中所占比例

收入(按1998年美元计算)

1995年时所占比例

1998年时所占比例

不足10,000美元

15.1

12.6

10,000-24,999美元

25.4

24.8

25,000-49,999美元

31.0

28.8

50,000-99,999美元

21.0

25.2

100,000美元以上

7.4

8.6

资料来源: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Jan., 2000,p. 5.

此外,90年代并不是美国历史上收入不平等最严重的时期。如果从基尼系数来看,收入不平等最严重的时期是30年代大萧条时期。据美国学者估算,当时的居民户收入基尼系数一直为060左右,最高达0656。1999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大致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平。【注释】Robert D. Plotnick et al.,The Twentieth Century Record of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July 1998, http://www.psc.lsa.umich.edu/~thomasjl/paper_plotnick1.pdf.【注尾】从国际比较来看,70年代末以来收入不平等的扩大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增长速度也不是最快的。参与“卢森堡收入研究”项目的著名学者彼得·戈特沙尔克(Peter Gottschalk)和蒂莫尼·斯米丁(Timothy M. Smeeding)指出,1980年到1995年间,英国的不平等程度年均增长2%以上,是增长最快的国家。瑞典、丹麦、荷兰和澳大利亚年均增长1%,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日本等七个国家与地区年均增长05%到1%。美国收入不平等扩大最快的时期是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1994年达到最高。其后增长趋于平缓。【注释】Peter Gottschalk and Timothy M. Smeeding, Empirical Evidence on Income Inequalit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Working Paper No.154,Feb. 1999. pp.25-26, http://www.lis.ceps.liu/.【注尾】

第二,与收入相比,财富的静态集中程度高得多,但扩大并不明显。

消费者财政状况调查(SCF)是美国财富分配状况的重要数据来源,最近的一次调查于1998年进行。该调查包括范围较大,能反映比较富裕家庭的情况,但不包括像福布斯400家这样的最富裕家庭,因为它们在财富总值中所占比例毕竟还不大,尽管增长迅速(在SCF调查财富总值中1989年时只占15%;1998年为26%)。这一调查使用的净财富指标含义较广,包括被调查家庭所有各类金融和非金融资产减去其负债,像401(K)账户、退休金账户,以及汽车这样的非金融资产也包括在内。从下面这个根据SCF调查数据编制的表格可以看出,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家庭组拥有的净财富远远超过其他家庭组。SCF调查中最富的05%的家庭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在1989年时约为23%,1992年和1995年时约为27%,1998年时约为26%,相当稳定。实际上,从80年代初以来,最富裕的10%的家庭一直占有约67%的净财富总值,集中程度很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注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0, p.183.【注尾】

表3 1992年、1995年和1998年美国不同收入组家庭净财富状况

(1998年不变美元计算,千)

按收入分组的家庭(1998年不变美元)

1992年

1995年

1998年

占家庭总数的比例

平均

中位数

占家庭总数的比例

平均

中位数

占家庭总数的比例

平均

中位数

不足1万美元

14.8

32.1

2.9

15.1

46.6

4.8

12.6

40.0

3.6

1万-2.4999万美元

27.0

69.8

27.1

25.4

80.3

31.0

24.8

85.6

24.8

2.5万-4.9999万美元

29.8

131.4

55.6

31.0

124.0

56.7

28.8

135.4

60.3

5万-9.9999万美元

20.7

245.6

129.9

21.0

258.1

126.6

25.2

275.5

152.0

10万美元以上

7.6

1300.8

481.9

7.4

1411.9

511.4

8.6

1727.8

510.8

资料来源: US Census Bureau,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1,(Washington DC, 2001), Table 764, p.481.

从调查来看,能较准确地反映中等富裕家庭财富占有水平的净财富中位数于1989年下降,但随即回升,1995年时超过1989年的水平。1995年至1998年间,净财富中位数从6.09万美元升至7.16万美元。而从净财富平均数来看,1995年的水平仍比1989年低约5%。净财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状况,这一比率1989年时为397,1992年时下降到376,1995年进一步降至369,1998年回升至394,但仍低于1989年的水平。

表4 净财富中位数与平均数(1989-1998)

 

1989年

1992年

1995年

1998

年净财富中位数(千美元)

59.7

56.5

60.9

71.6

净财富平均数(千美元)

236.9

212.7

224.8

282.5

资料来源: Arthur B.Kennickell, 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from 1989 to 1998: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Jerome Levvy Economics Institute, June 2000,http://www.levy.org/.

另一不平等状况指标,即净财富基尼系数在1989年至1992年下降,其后上升,1998年时已超过1989年时的水平,但变化的幅度一直不大。因此,从净财富平均数与中位数比率和基尼系数来看,90年代财富占有严重不平等的状况虽然没什么改善,但也没有明显恶化。

表5 净财富基尼系数(1989-1998)

 

1989年

1992年

1995年

1998年

净财富基尼系数

0.787

0.781

0.785

0.794

资料来源: Arthur B. Kennickell,“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第三,最富裕者的收入和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居民组。

为避免数据计算中的技术性扭曲,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收入统计数据和联储及财政部的消费者财政状况调查数据中都不完全包括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的最富裕者的数据。因此,有关这部分人的收入和财富状况需要其他官方和民间统计数据的补充才能得到较全面的说明。据美国国内税收署的统计,1992年,总资产在6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有大约370万,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刚过2%,而他们的净财富总值却达约5万亿美元,在美个人财富总额中所占比例达约28%。到1995年,这类富人的人数增至410万,净财富总值达约57万亿美元。【注释】Barry W. Johnson, “Personal Wealth 1992-1995: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Personal W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Statistics of Income Overview, SOI Bulletin, 1997/1998 winter, p80. http://www.irs.ustreas.gov/prod/tax_stats/soi/est_pw.html.【注尾】  说明最富裕者财富状况时另一常用的数据是《福布斯》杂志的“福布斯400家”富豪的调查数据。1989年到1995年,“福布斯400家”富豪家庭的总财富实际增长10%,亿万富豪的数目增加了14%,最上层的10%平均财富实际增长了79%。1995年,最富的1%的居民户拥有全国近40%的财富。而80%的居民户只拥有16%,还不到最富的1%所占财富比例的一半。【注释】Isaac Shapiro and Robert Greenstein, The Widening Income Gulf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September 4, 1999). http://www.cbpp.org/9-4-99tax.htm.【注尾】

表6 福布斯400富豪家庭的净财富(1989-1999)

 

1989年

1992年

1995年

1998年

1999年

总财富(1998年美元,10亿)

343

348

379

740

1009

亿万富豪数目

85

73

97

191

267

加入的最低财富要求(1998年美元,百万)

350

303

361

500

609

上层的10%平均财富(百万美元)

3895

5788

6978

18980

27691

资料来源: Arthur B. Kennickell,“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从1995年到1998年,“福布斯400”富豪家庭的净财富总值从3790亿美元上升至7400亿美元,增幅达95%。亿万富豪数从97人上升至191人,增幅达97%。因此,尽管可以断定其他人的财富也在增长,最上层者所获显然最多。即使只在“福布斯400”富豪名单内进行比较,最上层财富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较低水平的人,因为“福布斯400”富豪的入门门槛只上升了39%。【注释】Forbes 400, October 11,1999. http://www.forbes.com/tool/toolbox/rich400asp/.【注尾】

财富增长的同时,最富裕者的收入也迅速增长。1999年,收入最高的1%的居民户平均税后收入达51.6万美元,这组居民户的收入总额在全国收入总额所占比重可达约129%。1977年至1999年,它们的税后收入(增长115%)比税前收入(增长96%)增长得更为迅速。【注释】Issac Shapiro and Robert Greenstein, The Widening Income Gulf.【注尾】而据1995年进行的对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362家的抽样调查,这些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年平均报酬为150万美元,其中一些超过1000万美元。【注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1997, p.167.【注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从1980年的42:1升至1998年的419:1,这还不包括股票期权的价值。美国最大的365家公司的经理的工资从1990年到1998年平均上升了481%,而同期的公司利润只上升了108%。【注释】The Shared Capitalism Institute,Ownership Statistics: Why a Shared Capitalism is Needed.【注尾】

 

二、90年代贫富分化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

 

从上面罗列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并不和谐的现象:一方面,90年代美国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状况并未严重恶化,甚至还有所缓和。另一方面,最富裕者的收入和财富增长速度比其他人群快得多。要解释这种情况,就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导致70年代末以来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扩大的因素在90年代是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其二,最富裕者的收入和财富增长趋势为什么呈现与其他收入组别不同的特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变化是劳动收入【注释】按美国人口普查局的定义,劳动收入(earnings)指的是受雇者获得的货币工资、薪水收入以及自我雇佣从事农业和非农业劳动获得的净收入。它是居民收入的主体部分,所占比例最大。【注尾】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的最主要原因。70年代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计算机革命的深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传统制造业(能为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提供高薪的机会)的劳动力需求大大下降,而技术服务业(主要雇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像零售业这样的低工资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大大上升。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各产业对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力需求上升,而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需求不断下降。这两种变化都会造成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尤其是第二种变化。企业对高技术设备巨大的、不断扩大的投入增加了对有能力有效利用新技术的熟练工人的需求。由于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工人相对稀缺,这类工人的劳动收入自然上升。同时,由于掌握这些技能的工人本来就属于工资较高的一类,工资再上升自然进一步拉大了差距。而对技能水平较低的工人的需求趋于下降,更压低了这些本处于收入底层人的工资。1980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劳动力与只受过中学教育的男性劳动力的小时报酬之比是29∶1,1997年时已达62∶1。女性劳动力的更是从32∶1升至65∶1。【注释】U.S. Department of Labor, Report on the American Workforce,1999, p.56.【注尾】

理论上,这种收入差距是可以由市场解决的。掌握新技术的技能水平较高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不掌握的工人高,其相对工资相应也会较高。相对工资的变化会对劳动力市场发出信号,市场上不具备相应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就会寻求接受培训,也会出现进行培训的机构,政府也可以制订鼓励教育和培训的政策。在拥有技能者不断增加之后,与新技术相关的这种工资差距会逐渐缩小乃至消失。每当重大技术创新在经济中广泛应用,收入增长最为迅速的都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雇员,因为他们能很快适应、掌握新技术,因此能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但随着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培训、更多的人掌握新技术,这种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以往技术革命中电力、大规模生产方式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也曾导致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当时就属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他们的收入就比未受过教育的高得多。但到20世纪20年代,这种收入差距已大大缩小。如果靠人为干预来提高技能不足者的工资,只会扭曲市场,反而会导致技能不足者失业,因为其工资超过了他所能创造的价值。这也不利于技能培训,会使技能缺乏的情况长期化,甚至延缓未来技术改进的步伐。

实际上,70年代以来,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供给一直在快速增长。比如,从1973年到1992年,受过一定程度大学教育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从294%上升至516%,年均增长3%。【注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0, p.37.【注尾】但供给的这种增长并未阻止不同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教育水平的差距已经缩小,但工资差距仍在扩大。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看法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因为教育和技能水平较高的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比对其需求的增长慢,而对教育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劳动力的需求仍在不断下降,供需的客观状况造成了双方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应当加强对教育和培训的政策鼓励,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使差距逐步缩小。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仅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使原不具有技能的和新加入的劳动力获得技能根本不可能带来收入的平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已进行了20余年,不平等加剧也已持续20多年,数百万人已经接受了有关的技能教育和培训,但收入不平等状况并未好转。因此,改变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局面,需要有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积极干预。

显然,到90年代,技术创新带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其对收入的影响仍在继续。而劳动力市场另外一些与技术创新并无直接关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发展。如,传统上属低工资群体的移民和临时工的增加以及妇女参与率的不断上升,客观上增加了低工资收入者的供给。工会影响的不断下降削减了劳工进行工资谈判的力量。工人加入工会的比例1983年为201%,1999年已降至139%。【注释】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01, p. 446.【注尾】此外,工资的两极化往往伴随着就业的两极化,工资较高的工作也较稳定,而工资较低的工作往往是临时的,需求量变化很大。

国际贸易或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常被认为是加剧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从60年代末以来,贸易在美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80年代初以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进口大大增加。因为美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高技术产业的,其价值因全球化而提高,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工人收入也增加。而那些不具竞争优势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价值则降低,其工人收入也相对降低。而且,由于直接面对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工人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因此,随着贸易的扩大,美国制造业的工资结构同时向两极发展。但是,这种看法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美国大部分工人在与国际贸易关系不大的国内产业中就业,贸易对他们收入的影响不大。而美国贸易额中很大的部分是与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进行的,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工资与美国相差不大。墨西哥、中国等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对美出口尽管巨大,但它们竞争的主要对手实际上不是美国工人,而是产业结构与本国近似的其他对美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人。真正面对国际竞争的美国工人比例很小,不可能对总体收入分配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造成70年代末以后收入不平等加剧的主要因素在90年代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1993年以后收入不平等增长速度的放慢另有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虽然这一时期高收入者的收入继续增长,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也得到了同样幅度、甚至更大的增长,双方收入的差距因而没有扩大。中低收入者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经济近十年高就业、低通货膨胀的强劲增长。高就业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了收入来源,低通货膨胀率和技术创新带来的高生产率增长则为工资收入的实质性增长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编制的季度工资和就业数据表明,1996年到1999年,在收入分组中处于第10个百分位水平(比90%的人收入水平低但比收入最低的10%的人高)的工人工资增长非常强劲。其中的男性工人每小时工资实际增长了91%,而女性工人的小时工资增长了97%。【注释】“Poverty Rate Hits Lowest Level Since 1979 as Unemployment Reaches a 30year Low,” News Release, Oct. 2000, http://www.cbpp.org/.【注尾】此外,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对“勤劳所得税收减免”(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的大幅度增加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美国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实际价值一直在下降。按1998年不变美元计算,到1989年,美国工人的实际最低工资标准已降至440美元,是1950年以来的最低值,大大低于1968年历史最高值时的749美元。因而也被一部分学者视为导致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原因之一。90年代初其实际值略有回升,但仍很低。1996年和1997年,克林顿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使它上升到了1998年的515美元。【注释】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01, p.439.【注尾】作为针对低收入者的“勤劳所得税收减免”,90年代以来其数额和覆盖范围都大幅度扩大。其数额从1993年的155亿美元升至1999年的近310亿美元,申请抵免的纳税人增加了近30%,从1500万增至近1900万。如果加上可能获得的税额抵免,那么年劳动收入低于9700美元、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工人家庭的实际最低工资标准将上升至721美元,接近60年代的最高水平。【注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01, pp.199-201.【注尾】

90年代最富裕者的收入和财富的急剧增长同样得益于长期的经济繁荣。这一群体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收益的大幅度增长。详细的资产分析表明,对净财富占有中处于下层的90%的人来说,住宅是最重要的资产组成成分,而对上层10%的人来说,企业(包括控股公司和所有其他各类未公开上市的企业)是最重要的资产构成部分,住宅平均只占其财富总值的7%,货币形式的储蓄只占11%。【注释】Edward N. Wolff, “How the Pie is Sliced,” The American Prospect, Vol. 6 No. 22, June 23, 1995.【注尾】1992年,最富裕的10%的家庭总共拥有90%的股票、债券及80%的投资性房地产。【注释】Lawrence Mishel, Jared Bernstein, John Schmitt, 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 1996-1997 (Armonk: M. E. Sharpe, 1997),p.280.【注尾】 对最富裕者来说,财富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以股票、房地产和证券等形式拥有的财富所生成的更多的财富,即获得资本收益。据估算,1989年到1997年间,美国股市总收益的86%被收入最高的10%的居民户占有,而其中最富的1%获得总收益的42%。【注释】David Wessel, “U.S. Stock Holdings Rose 20% in 1998,”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5, 1999, p. A6.【注尾】

此外,税收政策的变化也起了相当的作用。国会预算局的报告显示如今最富有的美国人在联邦税收中所占的比例比70年代末时要小得多。经济政策研究所的学者夏皮罗(I. Shapiro)研究发现,1977年以来,税收政策的变化为最富裕的1%的居民户带来了1999年4万美元以上的平均税收削减。这一数额超过了收入处于中间的居民户的全部收入。收入居中的20%的居民户1999年的平均税前收入是387万美元,税后收入是314万美元。据国会预算局数据,1977年收入最高的1%的居民户负担的实际联邦税率是397%,1999年预计实际为344%,实际税率相当于下降134%。收入最高的1%税后收入的增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70年代末以来高收入居民户所负担的税率下降。即使1990年和1993年的赤字削减法案中增加了对高收入居民户的征税,它们所负担的联邦收入税还是比1977年时低得多。【注释】Isaac Shapiro and Robert Greenstein, The Widening Income Gulf.【注尾】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方案已获批准,该方案对富裕者提供了更多的税收优惠,无疑将加剧这一下降趋势。

因此,1993年以后经济不平等增速的放慢反映的主要是这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程度和其他一些临时性因素的影响,不能说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发生了长期性、根本性的变化。美国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恶化已持续20年之久,要彻底改变这一趋势并非易事。据美国商务部的研究,在可代表未来教育和技能水平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方面,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间存在一条“数字鸿沟”。现在虽有改善,但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间在这方面的差距依然巨大。如,2000年,在接触互联网的比例方面,年收入在1.5万美元的人仅127%,而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的人的比例高达777%。【注释】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Falling Th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 A Report on Americans Access to Technology Tools,October 2000,pp. 8-9.【注尾】这种差距如果得不到根本改变,高、低收入者的技能水平差距就会继续扩大,收入不平等状况也难以根本改观。1993年以后贫富分化增速的缓和究竟能否持续,经济增长的放慢乃至衰退、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会不会使这种缓和消失,还有待观察。

 

王荣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