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美国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静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全国美国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美国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3月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美国研究所所长王缉思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发展研究所、外交部美大司、新华社国际部、中国五矿石化商会及商务印书馆等单位的3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美国与东南亚金融的关系,以及中美经贸关系在危机中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由此得出若干有益的启示。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利大于弊。世界发展研究所的柯居韩指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股市虽然出现暂时波动,但恢复迅速,股市波动主要是处于心理预测。到1998年3月,美国经济已持续扩张逾82月之久,目前美国国内就业旺盛、利率维持不变、大企业利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强势不减。外交部美大司的王若焱在分析美国去年贸易逆差后指出,虽然美国去年外贸商品逆差1137亿美元,并且预计在1998年会继续扩大,但美国依然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进出口的影响尚处外围。

    新华社国际部李长久认为,按IMF预测,美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2.4%,虽然较1997年3.8%的增长有大幅下降,但从政策上讲符合美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不能认为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衰退。

    社科院美国研究所陈宝森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另一个积极影响在于此次危机为美国敞开了东南亚市场,美国资本可望取代日本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从而改变美日在东南亚的经济格局。东南亚经济恢复有赖于美国提供资本及贸易援助,美国也已凭其实力大量廉价收购了泰国、印尼以及韩国等国的企业。此外,美国还不失时机的要求东南亚各国进一步开放通讯、信息以及金融服务等市场。种种迹象表明危机会改变亚洲各国对美国的保护主义,从而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亚洲市场的份额。

    二、美国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态度

    与会者认为,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十分重视此次金融危机。中国五矿石化商会的周世俭认为,美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时的态度与其1994年对待墨西哥金融危机态度大不相同。在1994年对墨西哥提供的480亿美元金融贷款中,美国不顾国会的反对,提供援助210亿美元。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国只是隔岸观火,不曾料到危机会发展到如后来所证明的那样深、那样广。直到年末危机发展到韩国后,美国的态度才发生重大转变,这与美国在经济、政治上的考虑密切相关。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孔凡昌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会是逐步、扩大式的,并且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和目前状况。美国改变对东南亚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地区安全和政治上的考虑。目前,东盟大国印尼金融危机的发展已蕴含社会及政治危机的可能,这对美国的多边体制维护在亚太的主导权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韩国是美国的军事伙伴,韩国经济危机直接关系到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从地区安全上讲,如果金融危机波及面广,亚洲的社会稳定将会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到美国在亚太的地区安全和战略。

    王若焱认为,从经济上讲亚洲能否从危机中恢复,对美国的影响会逐渐表现出来。近几年维持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美国国内的低失业率。自1993年起,外贸已为美国创造了140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发展,该地区国家增加对美国出口、影响美国国内就业,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就会从外围扩展到内部。

    陈宝森认为,美国重视金融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债务链会扩展到美国。目前日本持有逾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券,如果韩国金融危机影响到对日本债务的支付,日本就会抛售其在美国的国债券,从而形成对美国金融的巨大压力。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改善中美经贸关系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契机。社科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恢复有赖于美国提供资本及贸易上的援助,美国经济的强势对吸收亚洲出口、促进亚洲经济恢复是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如果亚洲各国的经济恢复建立在单向对美国的挤压式出口上,其效果十分有限。迄今为止,日本已持续11个月、东南亚也已持续5个月对美国贸易顺差。美国曾经把亚洲经济危机恢复的厚望寄托在日本身上,然而事实证明,日本不仅国内出现金融危机,而且由于长期形成的限制内需、外向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于进行结构调整,日本对于吸收亚洲出口的作用有限。东盟与韩国在发展道路上都与日本相似,刺激内需以带动经济发展的要求遇到国内收入下降、经济不振及通货膨胀的阻碍,经济恢复困难重重。

    周世俭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为改善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以及稳健的改革步伐使各国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在国际上赢得一致赞誉。在日本经济持续疲软、亚洲各国和地区苦于金融危机袭击的情况下,中国在维持亚洲的地区经济、政治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近来对华态度的一系列转变,包括克林顿决定提前访华、美国放弃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反华提案以及核能和平利用合作协议生效,充分说明了美国国会为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积极努力。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危机把美国和中国联系起来了。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讨论中,与会者谈到了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人们留下的 一些启示。

    (1)经济政策问题。美国所肖炼认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支撑美国经济的政策——知识经济。而东南亚各国把东南亚构筑在发展加工贸易和初级制成品出口上,“亚洲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和资本的迅速积累,而不是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在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主导的今天,东南亚各国的这种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一旦需求市场饱和,出口就会受到影响,并且由于外贸无法升级,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东南亚各国,包括中国必须立足于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依靠发展高科技振兴经济。

    (2)发展模式问题。张蕴岭认为,亚洲各经济体的差别虽然很大,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各国政府把某些特定的工业作为目标,促进有选择的商品出口。它们靠的是举债而不是股本,靠的是由人际关系驱动的融资而不是资本市场。这种模式更倾向于由中央协调一切活动,而不是非集中化的市场刺激,在形成的各种银团发展模式中频频暴露出贪污腐败等严重问题。因此,亚洲各国应当采取措施,使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一点上,美国的经验或许可以成为有益的借鉴。

    (3)货币政策问题。美国所的郑伟民认为,从宏观政策上讲,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由于各国开放步伐太快、内部机制不健全、政策实施不到位造成的。目前世界各国无论愿意与否都被卷入到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环境中,资本在国际的运动加快以及世界贸易迅速膨胀都要求政府维持稳定的金融及经济运行机制。东南亚各国过多的私人资本投资于非生产部门及增加短期债务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一旦危机发生,短期游资迅速撤离,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他同时指出,此次危机固然存在生产过剩的现象,但从根本上讲是货币领域的失误,而不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采取调整资本结构、抑制泡沫经济膨胀的政策措施十分必要。

    (4)发展道路问题。陈宝森在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盲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不能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而证明美国模式的绝对性。东南亚模式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美国模式也不能绝对避免盲目。在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时亚洲各国不应当盲目跟随美国模式,而应根据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和各国的具体国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