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后

基辛格在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这样说过:这场战争在当时看来是那样的不可避免,可现在看来它的发生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反观冷战的历史,其实也是如此。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40年的对抗,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它在当时看来是那样的不可避免,但现在想来这种付出是否值得?冷战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将会长时间存在。时殷弘先生的文章从冷战时期美国的东亚安全政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这项政策严重地简单化,并且近乎一成不变,是一个与现实相违的政策。

本期发稿时,正值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本期选登了部分学者在近期召开的“纪念‘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中美由敌对走向和解到最终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其中一些观点令人深思。

李慎之先生认为,“上海公报”不仅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而且标志着国家目标的转变,即从追求世界革命转变为实现现代化。王缉思先生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对华政策,指出本世纪末中美两大社会交往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中国的所作所为将越来越有力地塑造中美关系的未来。冯承柏先生认为文化交流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族群中心主义。无庸讳言,中美两国文化中都存在族群中心主义的成分。

25年前,尼克松打开了与中国交往的大门。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两国在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会不会使打开的门关上?理查德·伯恩斯坦和罗斯·芒罗所预言的“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会不会成为现实?冷战的悲剧是否会重演?这是中美两国学者所共同担忧的问题。

中国人注重历史,强调以史为鉴。重温“上海公报”发表25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必定有助于理解和处理中美两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