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架

 

《垄断与竞争——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剖析》张强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除“南开博士丛书出版前言”、“前言”、“参考书目”、“后记”外,正文237页。全书共19.8万字。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经济学、法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内容及其演变、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问题。书中指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鲁宾逊-帕特曼法构成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基本内容,其最主要的规范目标是固定价格、企业兼并、价格歧视及纵向企业间的关系。还论述了美国反托拉斯政策的理论基础的脆弱性、反托拉斯政策的内在冲突及其原因。它虽未获得“完全的成功”,但“还是拖缓了垄断的进程。在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方面起了一些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大垄断资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垄断基础上产生的剧烈竞争,既有促进垄断资本发展壮大的有利作用,也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不利作用。美国政府对垄断组织之间竞争的干预,是从整个垄断资本的利益出发,用一系列的措施制约激烈的、掠夺性的垄断市场行为,缓和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以防止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造成巨大的损失,减弱给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第236页)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陈继勇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除“编写说明”、“序”(郭吴新)、“前言”、“结束语”、“附录”、“参考书目”外,计9章,正文292页。全书共28.3万字。

    作者陈继勇现为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以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整体为大背景,系统研究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及其前因后果,重点探讨了美国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及其对美国经济本身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及整个国际经济的影响。书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执国际直接投资之牛耳,其根本动力是对高额垄断利润的追逐,其经济基础是美国跨国公司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相对过剩资本的存在是其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美国政府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立法、鼓励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障。海外直接投资的丰厚利润加强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实力,大规模的海外直接投资还有利于美国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促进美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就业结构、改善和加强国际收支地位、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和原材料供应,同时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有双重影响,但以利大于弊者居多。展望90年代,作者认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出四大趋势:收购和兼并外国企业仍将是其主要方式,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仍将是重点、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相对放慢,投资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高档化、多层次化,国际直接投资地位将进一步相对削弱、与发达国家间的资本对流趋势将进一步加强、面临的国际资本挑战将更加严峻。本书系郭吴新教授主编《当代美国经济研究丛书》之一。(杨玉圣供稿)

 

    George F. Kennan, At a Century Ending: Reflections, 19821995. New York: W.W.Norton, 1996.

    乔治·凯南的这部新作收集了他最近十几年间撰写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评述。虽然书中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但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却十分突出和鲜明,即他对冷战末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作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的主要“设计师”,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90年代初,对于他曾极力倡导的政策转而采取越来越强烈的批评态度,观察家们对此感到诧异。他认为,对于共产主义的厌恶与排斥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决策者们无法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军事对抗与冲突即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是无止境的国际危机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反感已达到了深恶痛绝的程度,以致于他的某些观点和评论失之偏颇或过于偏激。尽管如此,书中关于美国政府不应把那些棘手的国家间利益冲突问题变成复杂的道德问题,以及美国应首先对自己国内的道德问题进行检讨和重视等许多精辟的剖析,仍显示了凯南对美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深邃见解和独到眼光。

    B.J. Dionne Jr. The Only Look Dead: Why Progressives Will Dominate the Next Political Bra. New York: S.& S. 1996.

    多恩是《华盛顿邮报》中最具洞察力的美国政治评论家之一,在本书和他于四年前出版的《为什么美国人痛恨政治》(Why American Hate Politics)中,他对当代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以及体现这种意识形态倾向的民主、共和两党的分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再一次清楚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近年来共和党在选举中的胜利尤其是1994年中期选举的胜利可能促使民主党借此恢复活力。然而,其前提条件是民主党必须进行某些改革,特别是需要吸收19世纪20世纪初进步运动中的某些价值和政策。但是,对于进步主义是否为民主党和自由主义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充分的解决办法,作者的论述显得说服力不足。

 

    C. William Maynes,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New York: W.W. Norton, 1996.

    90年代美国外交政策中最自相矛盾的例子或许就是它对联合国的态度。当联合国在绝大多数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上被美国所左右的时候,美国舆论界却出现了强烈的反联合国的倾向。作者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最近十几年来,联合国在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冲突中表现得越来越虚弱和无所作为,另一方面,它又在一些关系到美国重大利益的问题上限制了美国的行动自由。应当承认,随着冷战的结束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联合国应当对它自身的某些美苏对抗时代形成的观念和运作模式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作者指出,美国政府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联合国作为美国政府对外政策服务的工具的时代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书中对联合国面临的一些重大和棘手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其中包括联合国应从它最近十几年中建立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中吸取哪些教训;联合国应在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联合国应如何应付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难民问题等等。最后,书中还对联合国机构本身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提出了大胆的设想。(高英东供稿)

    《美国经济中的外国投资》宿景祥著。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除“前言”、“主要参考书目”外,计6章,正文218页。全书共18.1万字。

    本书探讨当前美国的债务国地位、美国政府的外资政策、80年代以来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及其影响。

    《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兼论农业合作社》樊亢、戎殿新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除“引言”、附录(美国家庭农场劳动和生活实录等)外,分7章,正文383页。全书共34万字。除主编外,撰稿人还有王春法等。

    这是一部探讨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的专著,主要考察美国公共、私人、集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过程、组织结构及运作体制,如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农业合作社等。作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这些部门同农业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相联系,其中有不少通过合同与其他组织形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同农业生产结成了稳定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引言)发达、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把美国农业推向了高度现代化,它使得以采用日新月异的科技,“赋予了美国现代化农业以强有力的生命线”,促使农业细密分工、专业化、高效率,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再生产机制,加强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发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就没有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本书系中华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李道揆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1992年2月第2次印刷)。除“前言”、“附录”外,15章,正文745页。全书共66.4万字。

    作者李道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在这部系统阐述、分析美国政治制度和政府实际运作的巨著中,作者对美国宪法与法制、美国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体制、美国民主与公民的自由、权利等进行了重点研究,不失为“美国政治研究的翘楚之作”(金灿荣语)。李氏认为,美国自独立后之能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继而为超级大国、至今仍是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国家,“除了其它各种主客观原因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因素”(“前言”)。本书曾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据悉,本书的修订版即将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玉圣供稿)

   

   

    Vernon W. Ruttan.United State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olicy: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Foreign Economic Aid. Baltimore: JohnsHopkinsUniversity Press, 1995.

    作者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书中对过去50年中美国对外援助计划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发展,美国在多边贷款机构、联合国以及其他援助性组织上的政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把二次大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并以具体实例和数字阐述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美国国内政治利益的不同所导致的对外援助政策的不同。在众多研究美国对外援助历史及其发展变化的著作中,这是一本史料和数字十分丰富的图书。但一些评论也指出,尽管作者对材料的收集和利用相当成功,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漏洞。例如,在对外援助所需的财政规模上,作者所提出的理想数字与政治上可行的实际数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以致于他所精心绘制的改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纸上谈兵。

    NancyBernkopt Tucker,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4.

    作者曾在美国国务院中国科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任职,目前在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历史系任教。本书是美国学术界少见的完全以研究美国同香港、台湾关系为主题的著作。全书前八章论述美台关系,后两章讨论美国与香港关系。作者首先全面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台关系的历史,以较大篇幅讨论了四、五十年代的美台关系,包括史迪威事件、马歇尔使华、美蒋分裂等许多历史事件。对美国政府从战后准备抛弃台湾,到出于反共考虑开始大力扶植台湾等美台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对60年代末美国对华政策转变为以中国大陆为主,到80年代末开始以“人权外交”重新定义对华政策,在台湾问题上左右摇摆的历史演变及其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一直在奉行事实上的两个中国的政策,这是已被历任美国总统所接受的既定政策。书中最后两章对美国与香港之间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美国对英国在香港的殖民政策所持的独立立场并未因美英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有所动摇。美国对香港的需要主要是经济上的,它唯一关心的是自己在香港的投资利益。在结论部分,作者认为美国与香港和台湾的关系已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会并存。美国应根据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大中华经济圈”、台湾的未来地位等新情况,调整对华政策,制定对应措施。

 

    Jim Rohwer, Asia Rising. New York: Simen& Schuster, 1995.

    作者曾是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驻亚洲记者,现任美国第一波士顿公司香港分公司主任兼经济分析师。作者认为,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持续增长的经济已成为20世纪末世纪经济的奇迹。它不仅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利润,而且还提供了经济之外的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美国不应把亚洲经济的蓬勃发展视为威胁,而应视为一种机会。作者认为,美国企业在进入亚洲市场方面始终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由于美国企业融入亚洲文化特点的经营管理习惯的能力较强等。事实上,美国企业从亚洲不断上升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已经并仍在获取巨大的利益。美国对亚洲经济发展的真正担忧的是,如何维持一种“公平”的竞争规则,使美国产品继续保持其以往的竞争力。书中还对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原因、现状和前景逐一进行了论述,并对亚洲经济依赖美国到美国经济依赖亚洲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Mark Gerson, The Neoconservative Vision: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Culture Wars. Madison: National Bk. Network, 1996.

    本书被美国政治评论界认为是一部研究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的力作。作者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从个人、问题、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对新保守主义这个当代美国政治思想和行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尽管新保守主义运动对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社会产生了事实上的巨大影响,但是,此前却几乎没有一本全面的和资料丰富的权威性著作可以利用。本书或许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引起最大争议的方面是,作者认为,新保守主义是正统的共和主义和共和体制优秀传统的真正体现。作者精心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新保守主义是一支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思想特征的力量。他声称,新保守主义运动在美国将会蒸蒸日上而不会走向尽头。

    David B. Kyvig, Explicit and Authentic Acts: Amending the U.S. Constitution, 1776-1995. Kansas: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6.

    这是一本研究美国宪法发展史的新作。作者以宪法修正案和修正案的发展进程为线索,对美国二百多年的宪政历史、存在的争议、新的思潮与动向,以及未来的前景等进行了评述和分析。书中以大量篇幅回顾了从1776年到现在美国在修宪方面的成功与失败。对宪法修正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作者把修宪进程置于美国宪法政治的核心位置,反对其他一些历史学家对宪法修正案的作用所持的贬低态度。本书从法律和政治的角度对构成美国政府主要职能的基本法律要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评论家们指出,本书对于宪法的发展和变化,对于宪法与美国政治的相互作用所作的独树一帜的阐述,将会对传统的宪法学观点构成严重的挑战。(高英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