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的台湾政策

 

郑永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50年代中后期台湾海峡曾几度出现紧张局势,成为远东地区的一个热点,尤其是1958年夏秋之交由金门炮战而引发的危机几乎走到中美两国为台湾问题兵戎相见的地步。本文主要着眼于回顾这次危机期间美国的台湾政策的演变,分析美国当时对台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探究美国的台湾政策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1958年炮击金门前夕美国的政策考虑

 

    自从第一次台海危机结束后台湾海峡地区相对地平静了几年,但产生紧张局势的根源并未消除。

    台湾当局把1/3的兵力部署在金、马地区,并不断对大陆进行袭扰。中国原来希望通过中美大使级谈判能在台湾问题上有所突破,但美国始终不肯让步,并且单方面降低谈判级别,促使中国重新考虑对美工作的政策和方式。而炮击金门,直接遭受打击的是台湾当局,美国不便找到干涉的借口。这样既能惩罚国民党军又能对美示威,而且不致引起国际性冲突。在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心目中“解放台、澎、金、马”始终是既定目标,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从未间断过。1957年12月18日毛泽东指示空军于1958年入闽。1958年4月福州军区制订完成了封锁金门的作战方案。1958年7月18日,毛泽东召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海空军负责人开会,明确提出以地面炮火为主对金门实施两至三个月的封锁。随后中央军委会议预定从7月25日开始炮击,后经毛泽东下令推迟了炮击时间,准备“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福建前线部队加紧部署,与台湾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制空权的战斗。

当时,美国正忙于对付中东事件,但台海地区日益紧张的局势不能不引起它的注意。8月5日驻台美军司令部为了对抗进入福建各机场的米格-17战斗机,特意从菲律宾基地调来一批F-100D战斗机。8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在沿海地区集结空军是蓄意加剧紧张局势,声称美国对此正加以“密切注视”。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8月6日接到美国情报部门提请他注意台湾海峡局势的报告。美国对于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意图做了种种估计。鉴于赫鲁晓夫7月底8月初刚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并在8月5日宣布他拒绝出席东西方最高级首脑会谈,美国认为中国此时重又在台湾海峡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很可能是受苏联的唆使,想把全世界的注意力从黎巴嫩引向远东,以便使世人以为苏联仍在采取攻势,也可能是想利用台湾问题再次分化西方联盟。美国估计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有:

    (1)对沿海岛屿发动两栖进攻。

(2)封锁沿海岛屿,断其粮源。

    (3)对台湾发动两栖进攻。

(4)既对沿海岛屿也对台湾发动两栖进攻。

    美国政府认为这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哪种其后果都是严重的。如果中国对沿海岛屿发动两栖进攻,在没有美国干预的情况下,它可以凭借强大的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支持,不顾重大伤亡而在一天或数天内攻占金门;如果中共封锁沿海岛屿,而岛上的守军不能冲破封锁,美国又很难找到新的办法来鼓舞驻岛守军的士气的话,实际上美国也的确很难找到这种新办法,因为美国不可能在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维持庞大的武装力量,那么,国民党军的士气和防守能力就会下降并且可能最终崩溃。如果金门被攻占或金门守军不战而降,那将会沉重打击台湾当局的威信和削弱台湾的军事能力,使它无力对付内部的颠覆活动和进行军事行动,结果可能导致出现一个最终将与大陆合并并取消美国驻台基地的政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岛屿锁链”便被从中截去一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遏制防线将受到严重的危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地,包括冲绳在内,都可能变得难以维持或无法使用,日本、南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可能会完全处于共产党的影响之下。尤其严重的是,具有巨大工业潜力的日本可能被纳入中共和苏联的轨道。尽管这些情形不会马上出现,但是如果共产党的第一击得手,那么不消几年土崩瓦解之势就会接踵而来。〔1〕对美国而言,这种局面的后果甚至比当年“丢掉中国”更为不幸,影响也更为深远,而且,西太平洋和东南亚的这些事态发展的冲击力还将产生严重的世界性影响。

    艾森豪威尔本人对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深信不疑,因而他认为在目前情形下金门马祖的安全进一步关系到台湾的安全。美国决心用军事力量甚至核武器来干预可能即将发生的沿海岛屿危机。由于解放军的飞机可以从各个非常分散的地点起飞,然后集中火力轰炸沿海岛屿或台湾、澎湖,因而用常规武器来消除一个又一个分散在各地的机场是十分不现实的,至少是极其困难的,所以美国考虑使用核武器来袭击这些机场。尽管考虑到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全世界对美国的反感,但是美国权衡利弊得失,仍然认为在不得已而使用核武器的时候,如果使用的当量比较小,事情结束得比较快,那么由此而引起的后果要比由于无所作为而招来的政治上的灾难更少些破坏性。为了慎重起见,艾森豪威尔把是否动用核武器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下放给驻远东美军的指挥官。他还指示美国最初的干预行动将限制在仅对船只和机场进行空袭而不对大陆内地发起进攻。

    以上情况表明,台海地区将出现紧张局势的迹象已引起美国最高当局的高度重视,并且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也作了一定的预测推断,预先制定了一些应付的措施。但是对于中国的真实意图还不能完全肯定,美国的应对措施只能根据中国采取的行动的强度、范围和其他实际情况而定。因而在是否要就美国的意图发表一个直接的、强烈的声明这个问题上美国军方和国务院产生了意见分歧。国务院非常赞成发表声明,而参谋长联席会议却主张暂时先“让共产党猜不透”,理由就在于美国很难事先明确自己将会怎样进行干预。美国既不能承诺用武装部队去保卫被国民党称为沿海岛屿的每一块礁石,又不能肯定地指明美国将会保卫哪几个岛,如果这样做就有可能给对方传递去错误的信息,鼓励他们去占领其余的未被点名的岛屿。再者,美国不但要使对手猜不透,而且还必须使蒋介石也猜不透美国在什么情形下会支持他,只有这样,才能抑制他对大陆的主动进攻。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的结果是先以公开发表杜勒斯复众议院外委会主席摩根函的方式表达美国的立场。8月23日,摩根公布了当天杜勒斯给他的回信。杜勒斯在信中提到近几年来金、马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已变得更加紧密,因而“任何人如果把中国共产党人企图以进攻和设法占领这一些岛屿来改变局势的行动当作或认为是‘有限的行动’,将是非常危险的。”〔2〕

    在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其政策的同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下了最后的决心。8月20日,他决定先以炮火封锁金门,再视情况而定是否登岛作战,走一步看一步。

   

二、危机初期美国的政策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同时向金门密集射击,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正式爆发。

    从8月23日到9月11日,美国的态度比较强硬,协助台湾守卫金门的具体措施接连出台。

    8月23日,杜勒斯在去安大略湖度假行前接到中央情报局关于中国炮击金门的报告,他立即起草了致代理国务卿赫特和助理国务卿罗伯逊的备忘录,他提出:

    1.如果中国的炮击造成局势危险,可能需要第三国进行干预。

    2.台湾对大陆的反攻活动有利于维持国民党军的士气,但对大局恐怕很难有实际的影响,因为要改变中国或东欧,主要在于内因而非外因。

    3.美国应该要求中共不以武力改变台海局势,但是无法要求中共对台湾利用沿海岛屿从事反攻活动的行为淡然处之。

    4.如有可能,应把台海局势交给安理会讨论。〔3〕

    8月25日,白宫秘书对新闻界传出消息说,艾森豪威尔总统正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上将举行两周一次的例行会晤,美国政府自然正在密切注视远东的局势。〔4〕这一天艾森豪威尔主持会议讨论了金门局势,做出几项具体决策:

    1.向台湾提供导弹和登陆艇。

    2.美国空军部队接管台湾本岛的空防。

    3.准备为金门运补行动提供海上护航。

    4.由驻关岛的战略空军B47飞行中队做好对中国大陆目标实施核打击的准备。

    参谋长联席会议改变了原来的立场,要求发表公开声明,阐明美国的方针,遭到艾森豪威尔的拒绝。〔5〕

    8月25日,美国国防部发表声明,宣称,鉴于台湾海峡区域内的炮击

活动已有所增加,远东方面的美国第七舰队及其他美国海军部队已奉命采取正常的戒备性防御措施。〔6〕当时第七舰队拥有进攻型航空母舰3艘、防潜艇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36艘、潜艇4艘、辅助舰艇20艘。8月26日,第七舰队司令毕克莱乘旗舰“海伦纳”号重巡洋舰到达高雄,宣布美台将于9月初在台湾南部枋寮地区举行联合演习。〔7〕8月27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司令摩曼从菲律宾飞抵台湾与陈嘉尚和王叔铭商谈台湾空防问题,随后美台举行了联合防空演习。8月28日,美国又从地中海舰队抽调“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和4艘驱逐舰前来远东,增援第七舰队。所有这些行动艾森豪威尔都命令国防部有意识地向报界透露一些消息,以便引起中国的注意,目的在于向中国施加压力。

    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台湾海峡局势时说,他完全同意杜勒斯8月23日致摩根信中所表达的立场,这一立场就是美国目前的立场。他承认由于台湾把1/3的部队部署在金门等沿海岛屿上使得这些岛屿对于台湾、澎湖防务的重要性已经比以前有所增加,他接着提到1955年通过的“台海决议案”曾授权他可以动用美国武装部队保卫对于台、澎有重大意义的有关阵地和领土,但他又拒绝明确说明美国是否会与中国在金门直接交锋。关于使用核武器问题,艾森豪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当美国本土先遭受攻击或当美国部队首先遭受攻击时,负责防御的战地指挥官才有权使用一切武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战地指挥官事先不得到他本人的授权,他也不认为他们有权使用核武器。〔8〕

    黄少谷、俞大维都对艾森豪威尔的声明表示欣慰,认为来的“极是时候”,但台湾最高层并不这么容易满足。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在全美律师协会年会上发表演讲,敦促美国发表明朗的声明。她强调沿海岛屿对台湾防务极为重要,对沿海岛屿的攻击就是对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攻击。〔9〕蒋介石8月27日、9月4日两次致函艾森豪威尔,要求:

    1.美国、台湾联合显示武力以遏制中国的进攻。

    2.美国同意台湾轰炸金门对岸的炮兵阵地和海空基地。

    3.艾森豪威尔发表声明,明确表明对金门的攻击就是对台湾的攻击,美国将用武力来反击这种攻击行为。

    4.美国第七舰队对金门运补提供护航。

    5.艾森豪威尔授权驻台美军司令有权可以不必事先请示白宫而采取必要的措施。〔10〕

    此时,在遭受一连几天的炮火猛袭之后,金门物资已日见匮乏。台湾当局向金门派出的运输补给的船队又连遭打击,经常是船队刚刚抵达料罗湾码头即招来炮火猛袭,不得不迅速退走。自8月27日起,台湾当局改变了运补方式,采取缩短航程,减小目标,改变卸载时间和方式等办法向金门运补。针对这种情况,彭德怀电令加强对金门的封锁。在海、空力量的严密封锁下,金门运补行动一再中断,当地守军处境更为困难。

    面对持续紧张的台海局势,美国决定进一步干预。8月28日国务院发表声明重申:任何人如果把中共企图以进攻和攻占这些岛屿来改变局势的行动当作或认为是“有限的行动”,那将冒极大的危险。8月29日,艾森豪威尔召见代理国务卿赫特等人,讨论台海局势,他最初不愿让第七舰队为金门运补提供护航,但是海军上将伯克报告说,国民党的海军力量不够强大,经验也不足,没有美国的帮助难以保证对金门的供应,于是艾森豪威尔同意提供护航,但严格命令美国舰只必须停在离卸货的海滩3海里以外的公海上。他希望这样做既能为金门运补船队的绝大部分旅程提供保护,又避免了美国舰只在中国领海内与中国发生冲突。〔11〕美国在9月30日把这一决定通知了台湾方面。

    9月2日,杜勒斯从休假地返回华盛顿。次日,美国政府决策层就台海局势进行磋商,确定下一步对策。杜勒斯全力支持使用战术核武器袭击中国的机场,

〔12〕而艾森豪威尔对此却颇为犹豫,他担心如果美国对中国机场进行核打击,很可能招致苏联对台湾进行核报复,从而使局部冲突蔓延扩大,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在他的心目中始终猜疑中国最近的军事行动是得到苏联同意的。〔13〕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打算动用核武器,〔14〕但又必须制止中国的行动,于是,经他授权,杜勒斯9月4日在新港发表声明,全面阐述美国对台海危机的观点。这份声明重复和强化了美国对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政策。它声称:美国负有条约义务来保卫台湾,国会的联合决议则授予总统有使用美军来确保和保护像金门、马祖这样的有关阵地的权力。虽然美国总统还没有根据该决议判定使用美国武装部队是保卫台湾所必需或适当的,但是如果他断定有此必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使用这种权力。美国已经认识到确保和保护金门、马祖同保卫台湾日益有关,美国已经作出军事部署,以便一旦总统作出决定时接着采取既及时又有效的行动。〔15〕杜勒斯在这份声明中除了对中国发出威胁外,也暗示愿意继续与中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谈判。〔16〕

    正当美国积极准备进一步干预台海局势的时候,毛泽东于9月3日晚决定,福建前线自9月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以观各方动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9月初召开会议,讨论中美关系。王炳南奉命专程回国向政治局汇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情况。9月4日,中国宣布将领海范围扩大到12海里,进一步强调金门、马祖是中国领土。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拒绝中国提出的12海里原则,宣称美国只承认3海里的范围。9月6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再一次向艾森豪威尔要求授权美国空军在万一中国对沿海岛屿发动大规模登陆进攻时支援国民党空军。但艾森豪威尔仍然坚持只有他本人才能决定是否使用美军。9月7日,第七舰队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在编队左右两侧护航,掩护由国民党军2艘运输舰、5艘作战舰组成的运补船队从台湾驶往金门,美舰与国民党军舰只相距仅2海里。酝酿已久的美国为金门运补护航的行动终于开始了。

    自从美台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生效以来,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就一直伺机试探该条约以及美国国会“台海决议案”的实际限度,但对于真的出现在眼前的美台海军联合编队,毛泽东慎而又慎,他命令前线指挥员:对美台海军联合编队的位置、编队队形、航行情况要每一小时向北京报告一次;只准打国民党军舰只,不准打美舰;如遇美舰主动开火,不准还击;要等美台联合编队抵达金门料罗湾港口、并等北京发出命令后福建前线各炮群才能开火。福建前线各部队严格执行了毛泽东的这一命令。9月7日12时,美台海军联合编队抵达料罗湾,美国军舰虽进入金门12海里水域但在距金门海滩3海里以外即停止前进。战斗打响后美国军舰更是一弹不发,而且置国民党军舰于不顾,迅即撤离金门水域,退往台湾。〔17〕此后,在9月8日、9月11日中国对金门运补行动实施的大规模打击中,美国军舰都在中国炮击开始后立即撤离战区海域。在整个运补与反运补过程中,美国军舰都未与中国直接发生冲突。

    美国一方面坚持为金门运补提供护航,另一方面也对周恩来9月6日提出的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的建议作出了响应。9月11日,艾森豪威尔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他反复重申美国对台湾负有条约和原则义务并有权根据“台海决议案”采取行动,美国不会退却。但同时他又对“台海决议案”进行解释,指出该议案要求他不作无条件的预先承诺,而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做出判断。他还表示谈判的道路是“畅通的和准备好了的”。第二次台海危机似乎出现了缓解的可能。

   

三、危机中期美国的政策

 

    但是,正如这场危机的爆发不取决于美国一样,这场危机的缓解也不取决于美国单方面。

    9月13日,毛泽东肯定了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开展的群众性的零炮射击活动,并电令参战炮兵部队全面开展这一活动,要求每天24小时打二三百发,特别是在夜间,特别是对料罗湾3海里以内打零炮,使金门守军昼夜不得安宁,增强全面封锁的效果。中共中央军委还决定在切实不误击美舰的前提下加强对海、空目标的打击,并陆续抽调新的炮兵部队入闽参战,充实打击兵力。9月20日以后,美国采取将其舰只与国民党军运补船队混合编队的新方式,再度为金门运补护航,并出动舰载机在距金门20-40公里的空域活动,掩护国民党军运输机向金门空投物资。面对新的情况,中共中央军委虽然制定了“以炮击为主,海军空军在确实不误击美舰美机和有把握胜利的原则下相机作战”的方针,但对国民党军运补船队和运输机的打击并未中止,金门地区的紧张局势并没有缓和。

    中美在华沙重新开始的大使级谈判在台湾问题上也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毛泽东在中美恢复大使级谈判之前,曾对谈判寄予一定的希望,他指示王炳南多用劝说的办法,避免使用过分刺激的语言。〔18〕在重新开始的中美大使级谈判中,美方代表雅各布·比姆一开始就要求中国在台海地区立即停火,说美国不能容忍和坐视与它有共同防御条约的盟友的领土被武力夺取。王炳南一方面指出炮击金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美国干涉;另一方面建议中美双方共同声明,保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美之间在台湾和远东其他地区的争端而不诉诸威胁或者武力。具体协议是:中国政府声明,台、澎、金、马是中国领土,中国有权在一切适当的时候采取一切适当的方法解放这些领土,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美国保证从台、澎和台湾海峡撤出其一切武装力量;中国声明,直接威胁厦门、福州的金门、马祖必须收复,如果国民党军愿意主动撤走,中国将不予追击;中国政府声明,在收复金、马之后,将争取用和平方法解放台、澎,并且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台、澎的解决;中美两国共同保证在台湾海峡公海和公海上空的航行和飞行的自由和安全。对于中国的这一和解性提案,美方并未作出积极响应。美国提出要中国承担义务,不但不用武力解决台湾、澎湖,而且也不用武力解决金门、马祖。美国要求中方“除非进行单独和集体的自卫,放弃对金门群岛和马祖群岛使用武力与武力威胁”;作为回应,美国“将设法使金门群岛和马祖群岛不被使用于对大陆或其他沿海岛屿进行攻击或其他挑衅行动”。这在中国领导人看来,无异于在中国大陆与金门、马祖之间划一条分界线,等于割裂中国领土,因而完全地、绝对地拒绝了这一方案。〔19〕

    与此同时,美台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危机爆发伊始,台湾当局尽管认为美国的表态还不够鲜明,但总的来说对于美国的立场还是比较满意的。可是,随着危机的持续和加深,台湾方面对美国的不满也在不断滋长。美台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台湾当局认为美国卷入的程度太低,且实在有限。美国空军始终没有开展对大陆机场的攻击,而且除了为金门运补提供掩护外决不越过台湾海峡中线,这与台湾方面的要求相差甚远。美国第七舰队虽然为金门运补提供护航,但始终不肯进入距金门海滩3海里以内的水域。尤其使台湾当局特别是金门战地军方人士感到失望和恼怒的是,当大陆对运补船队进行袭击时,美国军舰非但不予火力压制反而立即驶离战区。

    第二,台湾当局对于美国有可能与中国达成有损于台湾利益的妥协感到十分忧虑。周恩来9月6日发表声明以后,杜勒斯9月9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愿意“随时”恢复同中国的大使级会谈。消息传出,顿时引起台湾当局的严重关注,唯恐双方在牺牲台湾当局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9月12日,黄少谷评论道,目前美国与中共举行谈判“极不明智”,他同时强调说台湾注意到了艾森豪威尔9月11日电视讲话中关于任何谈判都不得损害台湾利益的提法,借此在谈判开始前向美国暗暗地施加压力。9月19日,台湾当局再次明确表示:对于中美大使级谈判中任何涉及金门、马祖中立化或非军事化的任何决定,台湾均视为有损其合法权益,台不准备做任何退让。〔20〕

    第三,在驻金门的台湾军队的去留问题上,美台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在艾森豪威尔9月11日电视讲话前后,美国国内舆论要求政府放弃干预台海危机的政策。国会中有不少民主党议员争辩说保卫金门并不是为保卫台湾所必需的。有的参议员甚至说美国正在被蒋介石从后门拖进一场战争。参议院外委会主席格林致函艾森豪威尔,反对美国介入沿海岛屿。他认为,即使对台湾来说,沿海岛屿也并不重要,如果美国为了沿海岛屿而与中国发生战争,那么美国政府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得不到盟国的支持,也得不到美国人民的支持。格林的这番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据《纽约时报》透露,在白宫和国务院收到的5000封公众来信中有80%反对美国防守金门、马祖。〔21〕国际舆论的主流也是反对美国介入中国沿海岛屿事务。英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英国没有任何义务为保卫金门、马祖或者台湾而采取军事行动;加拿大外长、澳大利亚总理、泰国总理、菲律宾总统也都表示不愿卷入台海冲突中去;日本更是从一开始就担心美国使用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对金门、马祖进行干预会引来中国和苏联的报复。赫鲁晓夫也致函艾森豪威尔,警告美国不许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否则会引起苏联的报复。在艾森豪威尔严格限制使用战术核武器和美国空军、严格命令美国海军不得进入3海里领海、不得擅自决定向中国军队开火的情况下,原先积极主张干预台海危机的参谋长联席会议此时也改变了态度,主张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

    台湾最高层对此深感忧虑,蒋介石频频发表反对“停火”的谈话,实际用意在不撤出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9月16日,蒋介石称对金门的进攻不仅仅是一种示威性的行动而且是进攻台湾的前奏。因此,“到了最后生死存亡关头,除了采取行使自卫权之紧急行动,即有效的报复行动,无法继续撑持时,美国为了人道,为了正义,以及为了对遏阻侵略,保障世界和平安全所负的责任,我不相信它会妨碍我们采取这一紧急性的自卫报复行动。”他还一再督导,要不惜一切代价加强对金门的海上运补,并增大空运量,从每天出动运输机30架次增大到每天出动运输机120架次,采取换人不换机的办法,昼夜不停地向金门运输和空投。9月28日蒋介石又在对记者的谈话中反复表示反对正在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谈判,认为谈判不可能取得为各方都接受的结果。并说:“金门战争在何种情势下,才是我们的生死关头,当以各种条件来判断,今天不能预为确定。如果到了这个时机,需要我们采取紧急行动,我相信盟邦必能继续以条约的精神,支持我们遏阻共匪侵略之目的,必不致中途后退,而我们在紧急状态中,亦不容为了考虑盟邦态度如何,而瞻顾徘徊。”

    美台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公开暴露出来。9月30日,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提出,美国以前就认为把为数众多的部队部署在金门、马祖是相当愚蠢的。在进攻面前退却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会对台湾和其他地区的人心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如果有了停火,我们的判断,甚至是军事上的判断,就是,使这些部队继续驻扎在那里不是明智的,也不是谨慎的。”〔22〕这番讲话对台湾当局来说是  一个不小的冲击。国民党中常会马上开会讨论杜勒斯的讲话。蒋介石在高雄亲自对美联社记者发表谈话,反对削减驻金门、马祖的部队,也反对改变沿海岛屿的地位。他在评论杜勒斯的讲话时轻蔑地说,“假定杜勒斯先生说过据说是他所说的话,这也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因此我的政府没有任何义务来遵守它”。

    9月底10月初,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改变对沿海岛屿的政策。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试探,中国已经意识到美国并不愿意为了金门、马祖而与中国打仗;美国想使蒋介石从金、马撤军。这样一来,中国领导人反倒认为把蒋军留在金、马比较有利。这个意见在9月30日已初步形成,〔23〕10月初又经中共中央正式讨论认可。毛泽东10月5日8时命令福建前线部队:“不管有无美机、美舰护航,10月6、7两日我军一炮不发,敌方向我炮击也一炮不还。偃旗息鼓,观察两天,再作道理。”10月6日凌晨,毛泽东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从此,第二次台海危机开始缓和下来。

   

四、危机后期美国的政策

 

    中国决定停火的当天,美国国务院便发表声明暗示将停止为金门运补船队护航,而台湾方面则表示宁愿冒继续遭受炮火封锁的危险,也不愿让美国退出护航。而后,美国不顾台湾当局的请求,宣布暂停为金门运补护航。这是美国谋求从金、马脱身的第一步。

    10月7日,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商议,认为中国暂停炮击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在可以由一个蒋介石自己的人,比如叶公超,巧妙地向蒋介石提出撤出沿海岛屿的问题。以下几点似乎可以成为劝说蒋介石的理由:(1)撤出沿海岛屿可以使国民党军队更加机动灵活;(2)可以消除在靠近大陆海岸的地方作战的危险;(3)有利于台湾当局和美国政府在世界舆论面前塑造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蒋介石在可能情况下返回大陆的机会。〔24〕10月14日,即中国发布再次停止炮击两周的命令的第二天,杜勒斯与叶公超便在华盛顿“相谈在台海地区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美国又派出国防部长麦克耳罗伊前往台北与蒋介石商讨“军事部署问题”。与此相配合,杜勒斯在华盛顿旧话重提,再次议论从金门撤军。当记者问及他是否曾经要求过或曾经打算要求蒋介石减少在金门的驻军时,他否认美国有这样的计划,但接着又说目前麦克耳罗伊正在台湾就如何能最有效地部署国民党军队同台湾当局进行会谈。问题的关键在于让现有数量的军队驻在金门还是驻在台湾。他认为军队驻在台湾将有更大的灵活性,行动范围也可以更加广泛,而且在一旦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回到金门去。他承认这个问题极其微妙:“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地处理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避免有理由被认为是挑起战争或者制造差不多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应和刺激的任何事情,另一方面要避免表现软弱,以免在整个远东地区引起对于我们的目的的忧虑。”〔25〕

    美国为了从金、马脱身而进行的这一个回合的努力并未奏效。麦克耳罗伊行前曾表示,他对自己此行的成效很不乐观,因为第一他自己深知蒋介石并不信任他,第二他也不知国务院究竟能容忍蒋介石在沿海岛屿问题上走多远。他很担心自己成为又一个马歇尔〔26〕。果然,麦克耳罗伊的台北之行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为了协调双边关系,杜勒斯于10月21日飞到台北与蒋介石等会谈。杜勒斯与蒋介石,罗伯特等人与黄少谷、叶公超等在短短的三天中举行了多轮会谈,美国再三要求国民党减少驻金门等沿海岛屿的兵力并承诺不以武力反攻大陆。

    在10月21日的会谈中,杜勒斯向蒋介石建议,国民党应该树立一种爱好和平的形象,为此应该明确表示反攻大陆基于民心而不是武力。10月22日,杜勒斯正式向蒋介石提出:(1)台湾应表现出愿意停火的意愿;(2)台湾应接受除把沿海岛屿交给共产党之外的一切解决办法;(3)台湾不凭借沿海岛屿来封锁厦门、福州,不使沿海岛屿成为进攻大陆的踏板;(4)台湾应避免飞机飞临大陆上空;(5)台湾应强调不诉诸军事手段解决返回大陆问题。蒋介石则提出由于大陆尚未“光复”,因而他必须坚守重大原则,不能让步;由于中共炮击会影响守岛官兵的士气,因而需要美国提供更多的大炮。

    10月23日,杜勒斯又一次会见蒋介石。蒋  提出金门与台湾在防务上有紧密的联系,如果金门失守,那么台湾的政权有可能在五个月内被共产党的代理人颠覆。杜勒斯不承认这种因果关系,他认为从沿海岛屿撤出一万多名士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好处。蒋介石则表示这在永久停火之前绝无可能。

    最后,经过妥协,美国同意在美台联合公报中加上“双方认为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守上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删去“中华民国不发动战争在大陆重建主权及中华民国不为攻击大陆的武装基地,它的基地早已在大陆及中国人民的内心”。〔27〕台湾方面则同意在联合公报上写明:“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乃其神圣使命,并相信此一使命之基础,建立在中国人民之人心,而达成此一使命之重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

    美国对这一联合公报十分满意。众议院外委会远东小组委员会主席萨布劳基说,他对联合公报的第6点极感兴趣,认为该点似乎表明台湾当局将依靠和平手段而不是武力来达到重返大陆的目的。在他看来,这等于向美国再次保证,台湾将不采取可能使美国卷入战争的军事行动。〔28〕杜勒斯对于他这次台北之行的收获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艾森豪威尔也认为蒋介石放弃武力进攻符合美国的利益。

    在军事部署问题上,美国以增加对金门驻军的武器援助为交换条件,换取了蒋介石同意从金门撤出部分兵力。11月17日,根据美台高级会谈时商定的原则,美台军方达成正式协议:(1)继续改善台湾军队状况,并出于地理和后勤方面的考虑,调整驻沿海岛屿的部队。(2)在金门列岛至少增加12门240毫米榴弹炮,12门150毫米火炮;在马祖列岛增加4门240毫米榴弹炮,一个155毫米火炮营;加强驻金门的坦克部队。(3)金门兵力减少一个步兵师及预备役师,总数不少于15000人,新的部署于1959年6月30日完成。〔29〕

   

五、结论

 

    经过这次危机,中美双方的台湾政策都已基本上定型,并且为对方所逐步了解。美国的台湾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台湾和澎湖的安全;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保持其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机构中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的地位,在政治上造成对中国大陆的压力,希望造成大陆的内乱,最终以自由中国代替共产主义中国;发展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潜力,使之能够分担保卫台澎的一部分责任和守卫沿海岛屿的全部责任;按照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规定,在台海地区运用美国军队为美国的国家安全政策服务;帮助发展台湾经济;促进台湾与其他非共产党国家发展关系;争取海外华人(尤其是在东南亚的华人)在政治上认同台湾当局,以抵销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美国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奉行的方针是:遵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台湾和澎湖水域集结大量海空部队,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向中国发出武力威胁,保障台湾和澎湖不受武装攻击。通过联合国和其他谈判机制寻求维持沿海岛屿的现状。在是否动用美国军队援助台湾当局守卫沿海岛屿问题上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将最终决定权集中于总统手中。继续支持国民党表达的反攻大陆的愿望,但不支持其采取实际的冒险性行动,避免对此做出任何承担义务的保证或暗示。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对台政策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美国认为,鉴于台湾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为了确保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利益,就必须确保台、澎本身不受武装进攻。为了有效地保住台、澎,就不能不借助国民党军队,为此就必须维护其士气,支持国民党政权。但这又面临着被国民党政权拉入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危险中,这种前景是与美国的战略利益背道而驰的。因此,美国对台湾当局只有既支持又限制才能趋利避害。同时,美国还要谨慎地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一再发出要解放台湾的呼声,但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上又都只限于沿海岛屿,这就使美国经常陷入两难境地,既要进行武力威慑以阻止中国在台海地区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又要在沿海岛屿问题上约束自己和台湾当局,不致引起中国和其他有关各方的误解。既要保住台、澎,又要避免与中国直接交战,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唯一可行的就是迫使海峡两岸都不以武力改变政治和领土现状,美国在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刻意追求的莫过于此。几十年来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始终不肯放弃的也就在于此。

 

注释:

 

〔1〕〔2〕〔11〕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缔造和平》(一),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330页;第332页;第333页。

〔3〕〔27〕〔29〕林正义:《1958年台海危机期美国对华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2页;第135-137页;第141-142页。

〔4〕台湾《中央日报》1958年8月26日第1版。

〔5〕同〔3〕,第74-76页。

〔6〕〔7〕〔8〕〔9〕

台湾《中央日报》1958年8月26日第1版;1958年8月27日第1版;1958年8月28日第1版;1958年8月29日第1版。

〔10〕同〔3〕,第69-70页。

〔12〕〔美〕斯蒂芬·安布罗斯:《艾森豪威尔传》(下卷),徐问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页。

〔13〕同〔1〕,第328页。

〔14〕同〔12〕,第506页。

〔15〕《中美关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05-306页。

〔16〕同上,第305,306-307页。

〔17〕《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650页。

〔18〕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3页。

〔19〕《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108页。

〔20〕〔28〕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1981年版,第102页;第176页。

〔21〕Facts On File 1958, p.313.

〔22〕〔25〕《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2816页;第2859-2860页。

〔23〕《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24〕艾森豪威尔档案,第8箱,1958年10月7日致国务卿的备忘录。

〔26〕艾森豪威尔档案,第6箱,麦克耳罗伊致杜勒斯的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