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裁军的进展

 

吴  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一、从针锋相对、维持现状到不均等裁减

 

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武器控制,自美国于1945年试图建立原子能的国际控制开始已经过了47年。1945-1949年是美国独占核武器时期。1949年苏联试验成功了原子弹后开始了两国间核竞赛时期。1950年初两国先后试成了热核武器,于是核武器就成了威力强大无比的武器。此时双方一方面力求争夺核优势,另一方面又害怕这种武器,害怕竞赛失去控制,就不断进行控制核武器的谈判。从60年代到70年代美苏达成了许多控制核武器的协定,如:“禁止在大气、外空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1963)、“核不扩散条约”(1968,约有100国参加)、“限制反导弹条约”和“限制战略进攻武器的临时协定”(1972)、“限制地下核试验条约”(1974)、“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1979)。这些条约的特点都是维持核力量对比的大体均势,而不是真正裁减。即使是对核试验的限制,也是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双方都对某种试验基本试够了,才达成协议的。

    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上台以来,苏联实行了“新思维”政策,不再谋求在核武器上同美国的均势,而采取了“足够”的方针,并积极争取美苏之间的核裁军。它这样做的背景是其经济江河日下,无法维持巨额军费(据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而美国则只占6%),因而无力同美国进行核武器竞赛。两国间核裁军的第一个突破是历经9年艰巨谈判而于1987年签署的“中程核导弹条约”。根据该条约,两国的中程核导弹将全部销毁。条约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是世界上第一次全部消除一种核武器,第二是裁减的数量不均等。根据条约,苏联要销毁1752枚导弹和2572个弹头,而美国则仅销毁859枚导弹和与导弹同等数目的弹头。这实际上表明苏联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开辟了核裁军的新阶段。

达成协议的原因之一是中程核导弹已经无用。苏联自70年代起一直加强其中程核导弹的部署,这种武器的射程约5000公里,只能攻击欧洲和亚洲。由于西方当时没有相应的武器,所以苏联占有优势。美国从1983年起也开始在欧洲部署中程核导弹,打破了苏联的优势。尽管苏联暴跳如雷,却也无计可施。就核威慑来说,双方既拥有了庞大的战略核武器库,那么中程核导弹的威慑就成为多余。而且苏联的中程核导弹打不到美国,美国的同类武器却能打到苏联。这对苏联来说自然是不利的。

   

二、艰难的新突破

 

    中程核导弹的问题解决以后,下一个难题是战略核武器的裁减。这类武器指的是能打到世界各地的洲际弹道导弹、远程潜射导弹、重型轰炸机等。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也进行了9年,到1991年7月才达成协议,签订了“裁减和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简称START条约。谈判的过程极为艰苦,只是在签署了“中程核导弹条约”后才逐渐突破。

    这项条约的主要内容大体是:

    1.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导弹和重型轰炸机等运载工具的部署限量为1600,包括重型洲际弹道导弹(苏联的SS-18,美国没有)154枚。

    2.配套的核弹头限量6000,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弹头限量4900,其中重型洲际弹道导弹弹头1540和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弹头1100。

    以上裁减分三个阶段将在1998年之前完成。

    从数字看,弹头数好像比双方现有各约1.2万枚减少了50%,但实际不然。条约规定,不载远程巡航导弹的重型轰炸机无论装载多少核炸弹和短程攻击核导弹,都只算一个弹头。美国重型轰炸机可装20枚核巡航导弹却只算10个弹头,而苏联的重型轰炸机可载6-16枚核巡航导弹却只算8个弹头。从限额看,重型轰炸机的核弹头不能超过1100,但由于计算方法的关系,美国可以装4600个弹头,实际弹头数可达9500,所以削减量只有20-30%,苏联共可装2024个弹头,实际弹头数共约6900,削减量30-40%。因此美国占了便宜。以上数字中还没有包括海上发射的远程核巡航导弹弹头880枚,这是双方在条约外公开声明的限额。尽管实际削减数字比条约的计算数字小,但是两国的战略进攻武器总算是开始削减了,这一开端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战略进攻武器与中程核导弹不同,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能够真正削减就很不容易。

    战略核武器的谈判比中程核导弹的谈判更难,从一开始,START就为以下几个问题所困扰:1.中程核导弹条约规定全部消除这种武器,而START条约则只规定裁减一部分武器,其大部分武器还要进行试验和维护,生产也不能停止,因此后者的核查要复杂得多。2.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大大削减美国最担心的苏联强项,即共308枚的10弹头重型洲际弹道导弹SS-18,而苏联的目标则在美国的8弹头潜射弹道导弹三叉戟D-5,双方矛盾较大。3.美国积极开展战略防御计划(SDI),即反导弹系统,一旦技术过关就要部署,而苏联则认为这违反了“限制反导弹条约”,破坏了双方战略进攻武器的平衡,并扬言若美部署SDI,苏联就要增加战略进攻武器。

    美国一直要求苏联大量削减其陆基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而自己则不愿削减其海基多弹头导弹。苏联于1986年提出以削减50%的SS-18来换取美国停止SDI计划,而美国则坚决不同意停止。由于美国的态度强硬,而且实际上SDI的技术又一时过不了关,无法全面部署,后来苏联让了步,不再以这为削减战略进攻武器的先决条件,而削减50%SS-18的条款却保留下来,成为START条约的一项基本内容。至于苏联所担心的美国潜射导弹三叉戟D-5,则根本没有受到影响。

    为了便于核查,并使条约无空可钻,美苏两国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和争论,才在四个突出的问题上达成协议。这四个主要由美国提出的问题是:“降低载荷”、“新型导弹的定义”、“遥测”、“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SS-25的后续型号”。

    所谓“降低载荷”是指减少多弹头导弹的弹头数问题。如果按条约削减了一个导弹中的弹头数,那么弹头母舱中就会空出一个位置。这样一来在战时就很容易补回削减的弹头而不易为人察觉。为了堵住这个漏洞,条约规定两国各有3种导弹(美国是陆基“民兵”三号和另外两种导弹,苏联是海基导弹SS-N-18和另外两种导弹),可总共削减1250个弹头。对“民兵”三号和SS-N-18来说,削减了弹头的母舱必须销毁,并用符合削减后弹头数的新母舱来取代。另外两种导弹则最多可总共削减500个弹头,而每枚导弹最多减少4个弹头。如每枚导弹的削减量超过2个弹头,则母舱必须销毁,并以新的符合削减后弹头数的母舱来取代。

    所谓“新型号”的定义问题是为了避免把现有型号作小量改变就算做新型号。由于新型号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试验,那么把一个单弹头导弹的弹头数从1个变为3个而其他部分不变,如果这算新型号,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试验,在战时就能迅速增加弹头数。又如多弹头导弹减少几个弹头就算新型号,它就能免于“降低载荷”条款的限制,在战时迅速增加弹头。

    第三个问题是“遥测”问题。凡试验导弹都须用遥测技术把导弹各种部件在飞行中的情况用无线电传送地面,供分析试验结果使用。既使用无线电,就不能防止敌方接收。苏联的遥测数据常常编成密码,使美国难于判读。另一个问题是试验方可以用低功率、窄波束、高频率等无线电发送方式,或把遥测数据用密封箱投下,这些办法都能使敌方难于接收。为此,条约对遥测的加密和其发送方式的改变,都作了严格限制。

    第四个争论问题是洲际弹道导弹的“投掷重量”问题。美国认为苏联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SS-25有增加弹头的潜力,所以怕苏联把增多弹头的SS-25宣布为新型号,从而能合法地进行试验,以便在战时能迅速增加弹头数。条约规定投掷重量必须增加21%以上才能算新型号。标准投掷重量应怎样确定呢?苏联开始只同意以1万公里射程的投掷重量为标准来计算,而美国则坚持射程应为1.1万。所增加的1000公里将使苏联在导弹其他部分不作较大变动情况下无法增加投掷重量21%。争论的结果是苏联又做了让步。

    总的谈判结果是美国所要求的东西基本上得到了满足,美国所得多于苏联所得,所以美国上下对START条约比较满意。当然从苏联方面讲,它也达到了想要裁减核武器库的目标。

   

三、单方面宣布削减和大规模削减

 

    在START条约签署之后不久,美总统布什于当年9月27日单方面宣布了削减核武器的倡议。这次主要涉及的是战术核武器,包括全部陆基核炮弹和短程核导弹,共约2150个弹头;全部海基战术核武器,共约2175个弹头。然而他宣布美国将保留部署在欧洲的机载战术核武器约1400个弹头。在战略核武器方面他没有提出多少新倡议,只是宣布解除部分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以及全部重型轰炸机的戒备状态,并停止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的研制计划。此外他还要求双方就消除陆基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达成协议。同时他呼吁苏联也采取相应的行动,并允许部署有限的反导弹防御系统,以防其他有弹道导弹国家的袭击。

    10月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作了反应。他也宣布苏联将撤除全部陆基战术核武器约1万枚,海基战术核武器约2000枚,并保留机载战术核武器。在战略核武器方面,苏联将把弹头限额从6000减少到5000;冻结铁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并停止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还将解除部分洲际弹道导弹和全部重型轰炸机的戒备状态,并使一些核潜艇及其潜射导弹退役。苏联还同意讨论非核反导弹系统的建议,建议建立联合早期预警系统。宣布单方面停止核试验1年,并建议签订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协定。

    美苏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消除大部分战术核武器是因为:

    1.华约已经解散,苏军不久将从东德撤走,北约和苏联之间已不直接对峙,陆上直接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陆基战术核武器无用了。

    2.苏联海军的战术核武器对美国的航空母舰威胁很大,消除这类武器对美国有利。

    3.保持机载战术核武器对保证美强大空军的战斗力和维持美在北约的地位非常重要。

    4.在8.19政变失败后苏联解体已成定局,其核武器库面临失控危险,尤其是体积小重量轻的战术核武器更加难以监控,所以美国急忙地提出了削减战术核武器的倡议。

    用单方面宣布的方式来削减战术核武器固然是由于这类武器的必要性已经不大,但也开辟了一种先例。以前要达成裁减核武器的协定非常困难,非常费时。即使现在双方裁减核武器的意识已经加强,但在这种复杂问题上取得妥协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单方面宣布裁减的方式虽不一定到处都能应用,但它起码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信任,增强进一步裁减的气氛。

    1991年底苏联正式解体,变成了12个独立国家的联合体(独联体)。1992年1月28日美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再次要求独联体销毁全部陆基多弹头弹道导弹,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也将其陆基多弹头弹道导弹销毁或改为单弹头,并把海基多弹头导弹的弹头数减少1/3,以及把部分重型轰炸机改为常规用途。1月29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提出把双方的战略进攻武器的核弹头削减到2000到2500个。

    为了在苏联解体后能继续执行START条约,美国与拥有核武器的4个独联体国家即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于1992年5月达成协议,由这4个国家共同执行条约。后三国将把它们的战略核武器自行销毁或移交给俄罗斯,并由俄罗斯按条约加以销毁。据说后三国的战术核武器已差不多都移交给了俄罗斯。

    1992年6月16日在叶利钦访美期间,美苏签订了新的“关于战略进攻武器的联合谅解协议”,规定两国在2003年以前分两期把战略核弹头从现有水平削减到3000到3500个(实际数),即美国减到3500个,苏联减到3000个。同时陆基的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包括美国最怕的SS-18)将全部销毁,而海基的潜射弹道导弹弹头将削减到1750个。两国以后还要签订一项正式条约。这次协议签署得如此快的原因之一是俄罗斯急需从美国或通过美国获得大量经济援助,以解其国内燃眉之急,为此不得不软化立场,做出更多让步。另一个原因是前一条约已为核查等问题制订了详细而复杂的规则,解决了重大的争议问题,为第二个条约打下了基础。

    至此美俄裁减核武器的协议数字已达到了总数的2/3以上,可以说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对于世界和平事业来说是很值得庆幸的。

   

四、停止核试验的问题

 

    早在50年代就出现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建议,但由于在核查问题上的争执,美苏始终未达成协议,而只是签订了禁止大气层的核试验和有限地下核试验两项条约。实际当时美苏双方都不真正想要全面禁止核试验,因此往往提出对方所不能接受的条件,使协议难产。当时双方都不断地研制新的核弹头,怎么肯停下来呢?1963年之所以能禁止大气层内的核试验,一方面是因为它严重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而遭到全世界的谴责,另一方面也因为大气层内核试验中该做的双方已基本做完。实际上当时美国的一些核科学家认为这种试验还未全部完成,故强烈要求推迟签约。只是迫于政治形势的要求,美国政府才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有限地下核试验条约之能把最大当量限制为15万吨,也是因为大当量核试验已经做够了。

    在全面禁止核试验谈判中的核查问题主要是设立多少监测站、设在何处、能否派人去对方的核试验场进行实地观察。在这些问题上双方一直达不成协议,因都还想继续试验。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积极重整军事力量,尤其是核武器,所以对全面禁试更加不感兴趣。战略防御计划中有一项核能X射线激光器计划,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核武器,很有希望,美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核试验,当然不肯全面禁试。美国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已有的核武器需要定期抽查,以保证它们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每年需抽查的数目虽然很小,但不能完全停止。对这一点核科学家间还有分歧。许多人认为核弹头经长期储存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零件问题;因此只需拆开弹头检查零件,而无须进行核爆炸,但是当权派仍坚持必须进行核试验。此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就是停止了核试验,从事核武器研制的技术人员将无事可做,大批人员就会转业,将来一旦需要,断了线的研制工作就很难重新组织起来。

    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以来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比较积极。他向美国建议停止核试验,并在7月底宣布苏联单方面停止核试验到1985年底。后来这种暂停期限几经延长,直到1987年2月美国进行了核试验后,苏联才重新恢复核试验。1991年10月他又宣布单方面暂停核试验1年,等待美国的响应。

    现在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经解体,发生核大战的可能性比任何时候都小,而且像核能激光这样的课题计划已经因技术上一时难于过关而被大大削减了经费。但是美国仍然不愿停止核试验。每年试验的次数可以减少,但试验还是要继续。

   

五、战略防御计划

 

    自从1983年美国前总统里根指示开展大规模的战略防御计划以来,美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原计划应进行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轨道炮、电磁能武器、空间发射的反导弹导弹、地面发射的远程和近程反导弹导弹等许多项目的研究。到1990年前如研究成功,美国就要开始研制和部署3至4层反导弹防线,总共要花费数千亿美元之多。

    这项计划又称为“星球大战”。它从一开始就在美国和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反对者认为它违反了“限制反导弹条约”。这项条约明确规定只能部署两处(后协议改为1处)各装备100枚反导弹导弹的地面反导基地,其次还规定不得研制、试验、部署以空间为基地的反导弹武器。苏联也表示如美国不停止战略防御计划,就不会达成战略进攻武器的协议,即使达成了也会退出,因为这项计划将破坏战略进攻武器的均衡状态。美国官方则企图用对条约的广义解释来为自己的行径辩解,并决心与苏联就条约重新谈判,甚至于打算在必要时退出该条约。

    反对派还认为,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美国搞不成滴水不漏的防御系统,在苏联核弹头的大举进攻时,必然会有一部分核弹头漏了进来,而一枚核武器就足以毁灭一座城市。因此这样的反导弹系统是无效的,花费太多的钱是不值得的。还有,进攻比防御容易得多。一旦美国部署起反导弹系统,苏联在改进进攻武器上花不了很大力气就足以突破防御系统。

    尽管争论很激烈,但是美国政府却决心把计划进行下去,绝不松口。到了80年代末,研究结果已表明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轨道炮等高尖技术都过不了关,无法在近期照原来设想那样部署“星球大战”。于是美国缩小了计划的规模,以现实技术为基础,研制和部署防御有限导弹攻击的系统。新计划称作“防御有限打击的全球计划”(Global Protection Against Limited Strike, 或GPALS),要求在7处地面基地部署1000枚非核反导弹导弹,并在空间卫星上部署1000枚非核反导弹导弹,而1987年前先在一处地面基地部署100枚反导弹导弹。由于这种系统既不能对付大规模的弹头进攻,而且在新情况下防御苏联已失去意义,于是该计划把目标订在防御第三国的小规模弹头进攻上。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用“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伊拉克的“飞毛腿”近程导弹取得成功后,美国政府对GPALS的信心更足了。它振振有辞地说,拥有导弹的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增多,它们有一天可能打到美国,至少能打到欧洲,而保卫美国的盟友也很重要。美国国会在普遍削减军费的情况下,通过了给GPALS的1992年预算41.5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29%,并要求同俄罗斯谈判“限制反导弹条约”的修订问题。这表明美国国会对导弹技术的扩散和世界动荡不安的局势感到担忧。

    苏联本来是坚决反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的,但是近年来逐渐松了口。去年10月戈尔巴乔夫表示可以讨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2年1月也对美国建立有限的非核防御系统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当然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讨论还只是初步的,将来会如何发展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俄罗斯不会坚决反对,既然它已不打算再在核武器上与美国争霸,那又何必反对呢?

    美国担心第三世界国家的导弹打到美国确实有点多余,有点过分。实际上在可预见到的未来,可能拥有导弹的第三世界国家将只能有近程导弹,最多是中近程导弹。从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看是打不到美国的。要打到美国,必须有远程的或洲际的导弹,而这绝不是那些小国在一二十年之内所能办到的。如果美国想保护欧洲或其他地方免遭导弹的袭击,那么设在美国的地面反导弹基地是无能为力的。而从空间卫星上发射的反导弹导弹则不能攻击飞行在100公里高度以下的近程或中近程导弹,对特别设计的压低飞行弹道的远程导弹也无法对付。因此GPALS部署起来究竟干什么用还不够明确。美国最后能把这一计划推进到什么程度,一时也看不很清楚。

   

六、美国核战略的变化

 

    美国的核战略自50年代起从“大规模报复”到“灵活反应”和“确保摧毁”,到“有限核选择”,到“抵销战略”,到“实战威慑”,这一切演变都是针对苏联的威胁而来的。从苏联那方面看,它之所以努力扩大其核武器库,以求与美国平起平坐,也是对美国核战略的反应。就是说,双方都害怕对方会对自己发动核战争。由于核武器的破坏力极大,而双方又都积累了大量的核武器,足以把对方摧毁而有余,于是又不敢发动核战争,因为在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中,不仅对方将遭到毁灭,自己也不能免遭毁灭。因此核武器只是在遭到核攻击时才被用来报复,从而使对方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就是起威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过去几十年来的两极对立的冷战中,核武器起到了避免一场热战的作用,因为即使是打常规战争,也有升级到核战的极大危险。

    核武器只能起威慑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在作战中使用。即使是在美国总统里根时期,美国政府热衷于搞核武器的实战威慑,那也只是吓唬人,只不过是威慑的一种形式而已。核威慑只是在核大国之间发生作用,而对无核武器的第三世界国家却往往不起作用,因为它们不相信会对无核国家冒天下之大不韪去使用核武器。

    现在冷战突然结束了,往日的死敌苏联突然解体了,剩下的俄罗斯和其他11个独联体国家从美国的敌人变成向美国求援、处于困境的伙伴,已构不成对美国的威胁,核战争已经打不起来了。所有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使美国感到措手不及,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美国的核战略应该针对谁呢?针对第三世界的动乱,不行,因为那里用不着核武器。过去有苏联这个“鬼”在时,战略方针和武器的打击对象都非常清楚。现在一切都突然变了,没有了假想敌,战略如何制订、需要什么样的武器都不清楚了。

    现在美国一方面觉得战争打不起来,可以裁军,可以削减军事开支,并正在热烈地谈论着和平红利的好处。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历史上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一时难于完全消除,美国觉得俄罗斯依然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库,有能力在约半个小时之内摧毁美国,而且按照裁减核武器条约规定销毁这些武器的大部分,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资金,所以美国在裁减核武器的问题上显得比较犹豫,总不想把自己的核武器马上削减掉,尤其是军方,他们总想保留下3000-4000枚最先进的核弹头,目的还是想保留足以摧毁俄罗斯的能力。此外,美国为保持其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也想把核武器多保留一些,保留的时间长一些。相比起来,俄罗斯反而更想快一些削减核武器,早一些卸下军备负担的沉重包袱。

    现在既然核战争打不起来,双方都有裁减核武器的愿望,俄罗斯已经不再是美国的仇敌了,更多地削减核武器是势在必行,只待时机成熟而已。总的情况是俄罗斯想快裁一些、多裁一些,而美国则想慢裁一些、少裁一些。其结果必然是苏联多让步一点,美国多占一些便宜,而裁减核武器的进程必然会继续下去。

   

七、中国怎样办?

 

    在美俄双方达成了大规模裁减核武器的协定的情况下,中国就会受到压力,要中国也参加核裁军。1986年中国政府曾经宣布,美苏应率先停止、生产和部署一切类型的核武器,大幅度地削减并就地销毁各自的各种类型的核武器。这样就有可能为召开由所有核国家参加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核裁军国际会议创造积极的条件,以商议进一步核裁军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步骤。中国的声明并未说明大幅度究竟指的是多少。

    在START谈判中就有人提过中国可否参加核裁军。但那时美苏拟议的削减比例不大,而且不包括战术核武器,也未涉及停止试验、生产和部署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自然不能参加。笔者曾经认为当超级大国的核武器削减到能与中国的核力量相比时(不一定完全相等),中国才可以考虑核裁军问题。中国的核武器很少,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时候,是不可能考虑这个问题的。

    现在美俄两国已经协议要把战略进攻核武器削减2/3,战术核武器削减大部分,其生产、试验、部署虽未停止,但也必然会相应地有所减少,这是否算符合了中国的条件呢?笔者认为这还不够。按其协议,美俄两国各自保留的核武器,仍将大大多于中国的核武器,依然不能相比,所以还不到中国参加裁减的时候,但是在适当时候中国参加核国家间的讨论是可以的。

    中国到什么时候可以参加核武器的裁减呢?笔者认为中国也不必等到美俄的核武器减少到同中国一样多时才加以考虑。如果美俄两国能把它们的核武器削减到与中国拥有的数量可以比较时,即削减了90%或95%,并基本停止了试验、生产和部署时,中国就可以考虑了。那时中国至少可以表示将其核武器库维持现状不再增加,但是要中国削减恐怕还不适当,因为那时美俄的核武器库将仍然大于中国。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意见。

    至于将来能否把核武器全部消除掉,现在还很难说,估计这不会很快实现,但是把核武器削减到较小的数量是有可能的,因此,核裁军的进程将会继续下去,前途是有希望的。